ID: 22702952

21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课件(共2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121044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2025,七年级,语文,初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21 望 岳 杜甫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重点) 2.品味诗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难点)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走近作者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写作背景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相关介绍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杜甫 dài liǎo zì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精读细研 指山色。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 指泰山。 不尽。 【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指天地、大自然。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聚集。 造化 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译文】(望着)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心胸震荡。 同“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眼眶。 终当,终要。 登上。 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这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写出了泰山什么样的景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 近望 细望 俯望 合作探究 连绵不断、苍翠青葱 神奇秀美,巍峨挺拔 云雾缭绕,倦鸟归林 首联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远望所见,总括泰山全貌,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青未了”写青色一望无际,突出了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首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前句虚写 后句实写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南山北昏晓分明地画面,突出了有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合作探究 3.作者在颈联中写到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了崇山峻岭之中。 4.尾联让你想到了孔子的哪一句话?说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句不仅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之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合作探究 “登泰山而小天下” ①读这首诗,在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