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南江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7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中华饮食思想主要体现在饮食与自然、伦理、政治、地域、养生、技艺、文化的关系方面。用 博大精深来形容,毫不为过。 重视基本需求。“ 民以食为天” ;“食色,性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华饮食文化首先 重视饮食作为满足人类自然本性的基础作用。 饮食立于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宴饮是礼仪,是外交,是文化。古人祭祀宴饮,农事宴饮, 燕礼、射礼、聘礼、乡饮酒礼等无事不宴。周代天官冢宰管理宫廷饮食。宴饮中区分高低、贵贱、 内外、尊卑、亲疏、长幼、男女之序,明确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周人列鼎而食, “天 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尚书 · 洪范》提出“农用八政” ,食为 “八政”之首,是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 春秋战国以降,诸子对饮食的主张也出现了“ 百家争鸣” :儒家主张饮食精细, “食不厌精,脍不 厌细” ;墨家倡导饮食节用, “足以强体适腹而已矣” ;道家饮食体现朴素自然,合于养生,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法家要求饮食去豪奢、崇节俭;阴阳家和医家讲究阴阳平衡、四气五味;杂家通过烹饪 调和以求“至味” ;佛教强调饮食尚素,戒杀生。 尚调和。主张“和与同异,和如羹焉” ,应用 “笔及醯醢盐梅”等五味和羹。调和以水为始,“凡味 之本,水最为始” ;讲究火候,“ 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计量调料,“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 调和有度,“久而不敝,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 腻” ;追求 “ 味甘” ,味甘即美,在饮食时得到愉悦,享受美感。 尚品味。至味是清淡。“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古人以尚淡为“知味” ,以淡味为 “至味” , 《老子》:“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明陈继儒《养生语》:“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瓜果, 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其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清李渔《闲 情偶记》:“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知味要知“ 味外之美” ,要体会饮食之外的审美指向、心灵寄托和无穷意味。《淮南子 · 说山训》 说:“知味非庖也。”唐代司空图提出“ 味诗”观,要知“ 味外之旨”。他以饮食作比喻,认为饮食之美, 味在“咸酸之外”。苏轼在此基础上,提出饮食 “ 味外之美”“惟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 之美。”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记载一百多道菜肴饮馔,大多以山家蔬笋为食材,名雅味真,诗清意 远,正是追求“ 味外之美”。 讲究“饮食趣味” ,包括色、香、味、质、趣、情、礼、寄、境等,再加上器、雕等,饮食文化 成为多种趣味的综合体验。 医食相通,重在养生。周设食医。《黄帝内经》: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唐孙思邈《千金药方》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 后命药。”物候出产不同,要因地制宜,清钱泳《履园丛话》:“ 同一菜也,而口味各有不同。如北 方人嗜浓厚,南方嗜清淡 …… 清奇浓淡,各有妙处。” (摘编自张志清《从 一馔千年 说起,探索中华古代饮食文明的足迹》) 材料二: 唐朝以长安为首都,以洛阳为陪都,分别称为京师和东都。白居易的新官职为“太子左庶子” , 表面上是辅佐太子,可“分司东都” ,其实类似于半退休的状态,白居易是于长庆四年秋天来到洛阳 的。第二年,他再次被派往江南做刺史,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