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38岁时继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被后世称为史迁、太史公。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 公元前99年,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被处宫刑。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大约在55岁那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作者简介 “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52万字,包括: 本纪12篇:帝王传记 世家30篇:记诸侯贵族 列传70篇:序列人臣事迹 表10篇: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 书8篇:记经济、天文、典章制度等。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 秦始皇时期,严刑酷法,人民动辄触犯刑律;大规模兴建宫殿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用兵,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沉重。 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戍徭无已,法律更为苛刻,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暴秦无道,生灵涂炭。 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3)陈胜、吴广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是: (4)体现陈胜年轻时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鱼腹丹书 篝火狐鸣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吴广在什么情况下起义的?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起义背景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理清事件发展经过 文章叙述了哪些与陈胜有关的具体事件?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所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第一段 少有大志 第二段 第三段 发动起义 谪戍渔阳 因雨失期 分析形式 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行卜威众 鱼腹藏书 篝火狐鸣 为坛而盟 起义收兵 自号张楚 准备起义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一段 作者在第一段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方法去刻画陈胜的形象 ·辍耕之垄上 (动作描写) 不甘平庸 ·怅恨久之 (神态描写) 不满现状 ·苟富贵,无相忘 (语言描写) 渴求改变命运,对富贵的向往,与朋友同甘共苦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语言描写) 志向远大 ———少年时期:非凡个性和远大抱负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二段 本段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方法去刻画陈胜的形象 ·分析形势———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 语言描写 ·天下苦秦久矣 ·扶苏贤而被杀 ·楚人哀怜项燕 提出策略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敢于斗争,能洞察时局,有非凡的才略胆识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二段 行卜威众———制造舆论,威慑众人,为起义做准备。具体做法为: ·置书鱼腹 ·篝火狐鸣 (动作描写) (动作、语言描写) ———富于谋略,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三段 在“起义动员”阶段,陈胜精心策划了哪几个环节? ·并杀两尉 ·诏令徒属 (动作) (语言) ———果敢机智,有谋略,善做思想工作,有卓越的宣传鼓动能力和组织领导才干。 ·为坛而盟 (动作) 扫除障碍,团结一心 起义动员,坚定信念 鼓舞士气,建立组织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三段 在“起义收兵”和“自号张楚”阶段,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方法? ·起义收兵 ·自号张楚 (动作) (动作、语言) ———善于吸收力量,有谋略,拥有反抗到底的决心和非凡的谋略。 起义军所向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