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03908

3《短诗五首》教学课件(共51张PPT)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3202805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短诗五首,教学课件,51张,PPT
  • cover
短 诗 五 首 月夜 沈尹默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断章 卞之琳 风雨吟 芦荻 统一 聂鲁达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第一首 走 近 诗 人 沈尹默(1883年6月11日-1971年6月1日),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 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走 近 诗 人 创 作 背 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随后的思想启蒙运动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终于迎来了“五四”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创 作 背 景 诗 歌 赏 析 “我”———立 霜风———吹 月光———照 赏析: 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人格。 主旨:本诗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形成对比,表现“我”坚强独立、决不妥协的品格。 诗 歌 赏 析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诗 歌 赏 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意象 特征 思想情感 霜风 猛烈寒冷 表达“我”独立自主的人格追求与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月光 明亮皎洁 树 高大 我 独立不倚 虽有秋风瑟瑟,寒光照人,但因“呼呼的”和“明明的”这两个声色明朗的形容词,霜风寒月,并未给人以凄清之感,反而充满着生机和力量。紧接着,抒情主人公“我”以昂然的姿态出场,与顶天立地的高树并排站立,表达自强自立的个人追求与奋斗精神。 诗 歌 异 唱 课 后 任 务 请以《戴口罩的日子》为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戴口罩的日子 世界玄幻了, 人人都成了面具侠。 我们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战斗着, 最终是我们胜利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戴望舒 第二首 创 作 背 景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走 近 萧 红 诗 歌 赏 析 “寂寞”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也是诗人长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