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3256

2025部编版选必三 第一章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共29张PPT)

日期:2025-04-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546906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部,编版,选必,第一章,2课,中华文化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日本奈良法隆寺 佛教传入 西学东渐 两汉之际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代 元代 明清 1840 1861 1915 1919 中学西传 被迫开放 开眼看世界 佛教 传入中国 三教合流 出现 佛教完成 本土化 理学形成 西学东渐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汉字 外传 佛教外传 造纸术外传 指南针 外传 火药外传 印刷术外传 时空坐标 1.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开始传入 魏晋南北朝 日趋兴盛 隋唐 完成本土化 宋明 融合 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为其修建了佛寺,这就是白马寺。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主张顿悟成佛的 禅宗成为主流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废弃佛教违背儒家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儒学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宋明理学。最终完成重建理学信仰的任务,自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知识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 材料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菩萨皇帝”梁武帝四次出家 材料2: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1.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民凄苦 2.人民痛苦不堪,寻求精神慰藉 3.佛教本身具有相当的欺骗性 4.统治者为麻醉人民,维护统治大力推崇 5.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 【知识拓展】佛教兴盛的危害(封建统治者灭佛的原因) 材料1: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2: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1.广修寺庙,耗废大量钱财 2.不事生产,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3.劳动力减少,影响生产、兵源 4.有悖伦理纲常,破坏家庭秩序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都曾下令灭佛,史称“三武灭佛” 【知识拓展】禅宗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五祖弘忍法师以作偈考察弟子,寻找衣钵传人。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评价:未见本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评价:亦未见本心! 弘忍开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顿悟。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的传入 (1)积极: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影响 材料1: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