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20课,本单元着重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重要部分,需要学生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讲述了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受制于苏联模式的窠臼,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后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介绍了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模仿苏联建立了一整套经济政治体制,为了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最终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下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剧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成功发展的经验,内容与《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有所重合,学生较为熟悉。三个子目之间逻辑关系紧密,苏联的改革失败“走失社会主义路———,直接影响到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道路和思想上的“迷———,进而引申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走上“新———,在两者的对比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曲折性、前进性。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可互动性强,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和一些课外读物、影视作品中已经了解到了苏联发展、改革,东欧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部分的主观意识。但是初中对苏联模式、新经济体制改革、和平演变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时应该着重关注于历史概念的深化理解,通过教材子目间的联系串联起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和教材知识深入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课标要求)基本掌握苏联各个时期的改革内容,和失败原因。大致清楚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的版图变化。(素养要求:唯物史观、时空观念)通过史料解读和分析,清楚苏联模式、新经济体制改革和和平演变等历史概念的含义。清楚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知道苏联模式的弊端和逐渐僵化是导致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根本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对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道路自信清楚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的基本历程。教学难点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理解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失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迷途: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新途: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苏联特供超市”的一则历史故事导入新课。1980年,苏联的一位侦缉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