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5课 南亚、东亚 与美洲的文化 【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亚洲、非洲、美洲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认识古代亚洲、非洲、美洲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目标素养解读 历史 时空 第五单元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1.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亚洲和美洲不同文明产生的内在关联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 通过历史地图对南亚、东亚与美洲的地理方位进行把握,理解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的空间背景。 3.历史解释:分析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认识文化发展的背景和世界文化的多源发展。 4.史料实证: 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加深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 5.家国情怀: 通过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不同文明兴衰的曲折历程,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互鉴性。 公元前1500年左右 公元前6世纪 5世纪 4世纪 2世纪 7世纪 12世纪 16世纪 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 印度出现在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佛教产生 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大约定型于2-4世纪 印度教开始兴起 古代印度文化已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朝鲜半岛居民修建瞻星台 《三国史记》完成 12世纪以后日本逐渐形成武士道 印第安文化 毁灭 时空坐标 一、古代印度文化 1.地理范围: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一)自然地理条件 2.独特地理条件对文化的影响 古代印度文化 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 哈拉帕文化 约公元前2350~前1750年,为青铜时代文化 吠陀时代 公元前1500~前600年,雅利安人入侵,婆罗门教和种族制度形成 列国时代 公元前600~前400年,列国分立,逐渐统一,佛教诞生 孔雀王朝 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8年,古印度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笈多帝国 公元320~500年,实行中央集权制,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宗教 德里苏丹国 11世纪,突厥人侵入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1、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发展历程 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 古代印度文化 文化成就 种姓制度 (1)背景 雅利安人南迁 雅利安人自称“出身高贵的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取代了印度原有的文明,并逐步建立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成就———种姓制度和宗教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雅利安人南迁 雅利安人自称“出身高贵的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取代了印度原有的文明,并逐步建立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古代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