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华十校2025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注意:本卷共三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 在答题纸上。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家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故它在二十世纪大半时间里 不能不遭到冷落和反对,因为这个时期社会革命高涨,集团、阵营之间的对抗十分激烈,斗争哲 学因此而大行其道。 中庸之道的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不赞成偏激行为,不论是左偏还是右偏,他主张中立而不 倚。那么中道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仁义之道。仁义之道就是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原则。有 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是不对的。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孔子 称之为“乡愿”,对之深恶痛绝。所谓不偏,是不偏离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这是一个基本坐标。 第二,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两端”并非仅指 两个极端,而是指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正面和反面的意见。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 多听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从思雏方法上 说,这是考察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而后加以统一;从认识论上说,是集思广益而后做出科学的 判断;从实践行为上说,是照顾各群体的实际利益而有所妥协,在异中求同,以便达成一致,实现 合作。所以中庸之道尽管不是折衷主义,但有折衷的成分,是一种积极的调和论。 第三,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按二程的说法,“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即是用中之常道,它的最大特色是人情与道理的协调,符 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孟子说“仲尼不为已甚者”,所谓“甚”就是不合于情理。人性之中 有三大要素:情欲、德性、理智,德性是调节情欲与理智的杠杆。情欲强而理智弱则流于放荡,理 智强而情欲弱则失于冷酷。健康的人性,应是情与理的平衡,为多数人所接受,这体现了一种理 性精神。 第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相结合,便是中和之道。《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从人性论角度讲的。人的本性是淳朴的, 并无偏失;而后天的性情则有中节与不中节之分,所谓“中节”,就是符合社会行为一般规则,能 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淳朴人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离开中和之道,便会人 性浇漓,天下大乱。实行中和之道的关键便是使人的行为符合忠恕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己所不 派巴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