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9359

4.4天净沙?秋思 教学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82043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学年,七年级,语文,初中,2024,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天净沙 秋思 课前导入 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 关汉卿 白朴 郑光祖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接在一起。作者倾注笔端,用心苦吟,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凄婉的曲子。 文体知识 元曲 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散曲 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用于写景、叙事、抒情。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课文中所选的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 诗文研读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曲牌名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译 文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题目 “思”是题眼,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 诗文研读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译 文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形容悲伤到极点。 整体感知 1.这首小令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枯藤、老树、昏鸦 萧瑟、凄凉 宁静、温馨 疲惫、孤独 动静结合 以乐景衬哀情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对比 映衬 整体感知 小令中的动景与静景、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 ①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 ②昏鸦归巢映衬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映衬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整体感知 2.小令的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何作用? “夕阳西下”点明时间,照应前文的“昏”字。 “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主人公,直抒游子之悲。 此句为全篇的主旨句。表达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整体感知 2.这首小令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②寓情于景。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中,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①意象并列。用九种景物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没有动词、关联词,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自由。 整体感知 格式 结构 语言风格 词 词牌、词题 格律严格 字数限制 文雅含蓄 清新隽永 曲 曲牌、曲题 相对自由 大众化 口语化 内容框架 天净沙·秋思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凄凉冷清 羁旅之思思乡之愁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内容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课后小练 一、填空: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_____,号_____,大都(今北京市)人。 “天净沙”是_____,“秋思”是_____,体裁为_____。 二、按要求填写诗句: 1、《天净沙 秋思》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_____ 2、用景物表现游子孤独凄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