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20431

全国优创名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6次 大小:100056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联考,PDF,试题,语文,学期,4月
    高三语文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发展,早期社会文化的形成、发展更为古代文学经典种下了基 因。而结合“作者”“文(学)”等观念的发生与演变,也反映出文学经典的形成路径及正典、美典 等的初始区分 首先是“作者”。根据早期文献的传承与诠释,孔子之前,是尧、舜等凝成的“圣王”之统,如 《文心雕龙·原道》云:“爱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这指的是从伏羲开始,中经 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直到孔子的圣人、贤臣,他们前“创”后“述”,其实都是“作者”。孔 子继承往圣,开创儒学,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之统。“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圣人诠释天地之道,则“道”为“作者”,圣人为“述者”;后人诠释圣人之意,则圣人为“作者”,诠释 者为“述者”。所以,在儒经及其诠释传统里,如孔颖达所云:“凡言‘作’者,皆本其事之所由。”凡 有所作皆有特定的背景与目的,强调作者的主体创造性及有为而发的创作初衷与效果。 其次是“文”。在自然方面,日月星辰是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地之文。在社会方面,文指人所 创造的文化产物,先秦时指政教典章等礼乐制度。章太炎指出,《论语·泰伯》记载孔子赞尧“焕 乎其有文章”云:“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谓之文。八风从 律,百度得数,谓之章。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因此最广义的文当指由一切自然或人造之物所 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色。而范围再收窄,文则指文字及一切文字作品。章太炎《文学总略》云:“文 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所谓具有“法式”的文学,除先秦礼乐 的文字凝结一六经及汉代的子、史著述等以外,汉魏以后则进一步分化出缘情写物的诗赋及 以辞采文华见长的赞、论、序、述等文体,由此也形成了诗文主流文体及诗文传统。 以上“作者”与“文”的源流变化其实是同步、重叠的。两者既历时而演变,又共时而并存,辞 人作者的最终产生,并不意味着儒经传统与子史传统影响的退场,诗赋、篇翰等狭义文章的分 出,也不意味着其他广义的文章著述的淡出。而无论是从历时演变还是共时并存来说,儒经及 其诠释传统都居于最高的价值序列,它与子史传统都可谓诗文传统之所从出,也因此而将自身 的基因在后世文人作者及其创作中延续下来,对后世文人作者提出要求,做出评判。后世“士大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高三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但在精神创作方面,各地区是独立的”错 误,原文是“这一标志不仅作用于物质生产,对精神创作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各地区不仅在 物质生产方面会相互交流、融合,在精神创作方面也会相互交流、融合。 2.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三个阶段的变革比前两个阶段的变革 更彻底”错误,于文无据。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C项强调的是社会的现代化变 革。D项强调的是个人获奖的原因。B项强调的是戴望舒在创作上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体 现了材料二中“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 4.①材料一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即“‘作者’‘文(学)等观念的发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