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20694

1.2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4-21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0738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地球,地球仪,教学设计,格式,2024--2025,学年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内容及科学故事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运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重要点、线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地理实践力) 3.观察地球仪,识别经线和纬线,说明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识别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利用经纬度确定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24小时影像。 得益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欣赏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其中最直观的就是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设计意图:以卫星拍摄的地球24小时影像为导入的切入点,基于学情直接引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影像中的地球24小时与后续学习地球运动相联系,构建学生整体地球观。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从导入过渡:可这样简单的事实,人类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历程。 简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①猜想阶段: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认为整个大地就是平的,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就认为天像一口巨大的锅倒扣在地面上,因此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②推测阶段:后来,人们观测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一个球体。 ③实践阶段:到了大航海时代,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路向西航行,最终又回到了出发地。用实际行动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争论。 ④实证阶段:最后,通过卫星影像,我们终于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个结论历经千年,饱含着科学家们无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从形状到大小的过渡:为什么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如此漫长呢?除了科技不发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球太大了。那地球到底有多大呢?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呢?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设计意图:在地球形状与大小环节,基于学情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有一定的认知,因此以简述过程并搭配作业练习的自我简述来达成知识目标,地球的大小中加入与学生生活中的案例类比来感知大小,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从大小到地球仪的过渡:通过数据比较,我们感知到地球太大了,想要直接研究它非常地困难。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工具,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蕴含着丰富的地球信息,其中绘制了一些重要的点和线。 ①地轴:请同学们转一转手中的地球仪,我们可以发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就是地轴,事实上地轴并不真实存在,是人们假想的轴。地轴与水平面并不是呈垂直的,而是存在 66.5 度的夹角。 ②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最南点。 ③赤道与纬线:这条是刚刚讲到的地球最大周长,是赤道。纬线是与赤道相平行的大圆圈,包括了地球仪上标注的北极圈、南极圈、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这些都是与赤道平行的纬线。④而这些连接了南北两极并与赤道、纬线相垂直的是经线。 经线和纬线,也不是真实存在于地球表面的,是人为划分帮助我们确定地理位置的。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一的内容。 (三)经线与经度 经线的特点:我们观察经纬网地球仪,我们可以发现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形状为半圆弧。 经线两头连接南北两极,因此其指示的方向是南北方向。 在中国古代子代表北,午代表南,因此经线也称子午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