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27254

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175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课时
  • cover
三年级下册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儿童文学作家顾鹰创作的作品,极富童趣地写了想变成一棵树的我终于变成了树,以及变成树之后的烦恼。在事情发展发展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丰富的想象和孩子的童真。 课后安排了两道思考题,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这道题的目的其一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其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尊重个性化的理解。第二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是沿着课文叙述的思路进行仿写(说)练习。 本课插图是一棵搭满鸟窝的大树,主要与课文第六自然段相呼应,顾鹰用文字向我们展现了自然和生命相融合的美。作者还是一位幻想小说作家,在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中,流淌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拓展阅读顾鹰相关作品,推荐幻想小说系列。适合学生拓展阅读。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想象的神奇,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言运用:能仿照课文大胆想象并说说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思维能力: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审美创造:感受课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的童趣,以及想象的神奇与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的愿望和实现愿望后的烦恼,感受爱。 教学难点 批注交流想象的有趣,依托初试身手展开想象进行创作并通顺表达,拓展阅读幻想小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链接平台,导入新课 在宇宙的另一边,想写关于风的习作,要先变成风,在空中飞啊飞,飞得越高,习作的分数就越高……看来,在想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大胆想象可以实现美好的愿望,拥有奇异的经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希望变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跟着顾鹰,开始一段奇妙的旅程。出示课题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词语:丁零、继续、形状 读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丁零”在文中是个拟声词,“丁”和“零”都表示声音。 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单元,归类拟声词。 “继续”“形状”两个字的意思相似,引导学生积累相同类型的词语。 2.指导书写。 零:上面“雨”变形,下面“令”不少点。 继:最后一笔是竖折。 3.板书梳理故事情节。 变成了树 树的样子 树的烦恼 【设置意图】积累有意思的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环节三:默读课文,感受想象 1.默读课文,画出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在书旁简单做批注。 2.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指导。 预设: (1)树的样子。 除了这些形状还有吗?指导关注省略号表示列举。 多有意思呀,我们认识的形状都在你的想象中。 (2)我的做法。 作者自己一个人就把两个人的对话都写出来了,这样自问自答就是设问。 (3)我的心情。 我的心为什么嗵嗵的跳? 请学生默读相关段落,绘制心情图。 预设: 激动、高兴(失望) 、想念 烦恼、兴奋 小结:一个小孩子的童真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设置意图】在自读自悟中交流有意思的想象,感受童真。 第2课时 环节一:回顾全文,感受爱 提问: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说说想法。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 1.没人在玩的时候叫我了。 2.我是小动物的家。 3.想家里的饭菜。 …… 【设置意图】在交流中关联全文内容,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情感。 环节二:根据课文,展开想象 大胆想象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读这样的文章会让我们感觉有意思。 链接初试身手。 1.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画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谁想得新奇。 出示图片“小姑娘、猫、大象”。 2.创设情境。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也用这种有意思的方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