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武汉市六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思维的精进》一书中,大卫·罗伯森探讨了一个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为什么智商高的人也会犯错?罗伯森指出,智力测试并不能衡量人类在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的所有能力。与智商相比,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那些犯错的“聪明人”,正是在这点上出现了短板。 ②聪明人可能更容易受偏见的影响。加拿大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发现,理性和智力之间的联系其实十分薄弱。而在一组研究认知偏见的试验中,斯坦诺维奇发现,SAT(美国大学用来招生的学业能力倾向测验)成绩更高的人其实“偏见盲点”更大一些,因为“认知能力更好的成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智力水平,并期望在大多数认知任务上胜过他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薛贵所主持的一项研究也发现,“赌徒谬误”在学习成绩好的参与者身上更为普遍,因为他们更容易认为自己比轮盘聪明。智商高的人也不一定能更好地权 短期效益和长期后果。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罗伯森引用了“动机性推理”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情絖化的、自我保护性的思维方式。首先,更高的智力并非必然会阻止偏见的形成。罗伯森指出,虽然爱因斯坦曾大大受益于他的直觉,但这直觉也使他在晚年误入歧途,让他对任何可能推翻自己理论的说法都充耳不闻。而且,这种偏见不仅让天才们受阻,也影响着那些智商稍高的普通人。 ④那么,如何避开这些“智力陷阱”呢?罗伯森用汽车打了个比方;一个强大的引擎意味着车子可以跑得更快。但除了强劲的马力,我们还需要刹车、方向盘、里程表、指南针和一幅准确的地图来确保汽车安全地抵达目的地。如果没有这些装备,更好的引擎也许意味着更多的危险———你很可能会撞上对面的车柄,或者是在原地兜圈子。 ⑤在避开“智力陷阱”上,那些“看起来没有很聪明”却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德尔斐神谕中曾写道,“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堪”。但苏格拉底得知此事后,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并不拥有特别的知识。他开始与那些自认为有智慧的人进行对话,比如政治家、诗人和工匠,试图找到比自己更聪明的人。然而他发现,这些人虽然在某些领域有专门知识,但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智慧,而忽视了自己的无知。最终,苏格拉底得出结论:他之所以被认为是最智慧的人,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的哲学至今仍影响着对“智力陷阱”的讨论。心理学家伊格尔·格罗斯曼指出,适度水平的智力对实践中所涉及的复杂思考是有必要的。不过越过某个特定门槛之后,其他特质,例如智力的谦逊和开放性思维,对生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决策而言就变得更加关键。换句话说,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偏见盲点,对于躲避“智力陷阱”非常重要。 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小时候在智力测试中只获得了125分。虽然起初“智力有限”,但好奇心使费曼能够持续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头脑。他记起了儿时的自己是如何享受物理学,似乎那是一件玩具。自那时起,他决心只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人怎么想。在康奈尔大学的自助餐厅里,他看到一个男人往空中扔盘子又接住它们。那几个盘子的运动让费曼痴迷,他开始思考它们摆动的样子和它们的旋转速度有怎样的关联,并发现这与电子的轨道惊人的相似。最终,他提出了影响卓著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正如费曼的经历所说明的那样,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也证明了,好奇心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智力,还能防止人陷入片面的思维———对新信息的渴求将允许证据渗入观念的舒适区,增强我们吸收替代性观点的能力。 ⑦罗伯森总结道,智力陷阱远非某个个体犯错的故事,而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