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730198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三年级下册6.18《动力小车》单元教学规划 《设计与制作》课时教案 课时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4-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503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单元
,
课时
,
练习
,
教案
,
设计与制作
,
规划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动力小车》单元教学规划+《设计与制作》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动力小车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动力小车》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小车动力来源、设计与制作动力装置,以及测试与改进小车性能的过程。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体验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融合。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本单元聚焦《标准(2022年版)》中的“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特别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习内容: 1.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2.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务。 3. 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草图、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4.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学业要求: 学生能够利用橡皮筋产生的弹力、气球反冲产生的力等,给小车装上动力装置,并围绕任务进行思考、设计,选择恰当的材料与工具进行制作。同时,学生应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设计提出改进建议,并在制作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属于技术工程领域。教材通过展示几个没有动力装置的小车,引出了本课的研究任务:给没有动力装置的小车装上动力。教材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一是设计与制作动力小车,二是测试与改进动力小车。这两个活动紧密围绕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等概念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建构这些概念。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知道不同动力装置(如橡皮筋、气球等)可以产生不同的动力效果。 科学思维: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动力小车的设计方案,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科学探究: 学生能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使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动力小车,并进行测试与调整。 科学态度: 学生能够保持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乐于与他人合作,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尝试解决问题。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动力小车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动力小车原理:教师讲解动力小车的基本原理,包括动力来源、传动装置等。 3. 分组设计与制作动力小车:学生分组进行动力小车的设计与制作活动,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测试与调整动力小车:学生将制作好的动力小车进行测试,观察并记录小车的运行情况,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5. 分享与交流:各组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动力小车,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动力小车原理。 达成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设计与制作动力小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动力小车的性能,如速度、稳定性等,以及作品的创意和实用性。 3. 测试评价:根据学生对动力小车的测试结果和调整方案,评价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交流评价:观察学生在分享与交流环节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等,评价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18课《设计与制作》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4.解决垃圾问题 视频素材(2025-04-18)
6.哪个传热快 视频素材(2025-04-18)
5.合理利用能源 视频素材(2025-04-18)
5.热在水中的传递 视频素材(2025-04-18)
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视频素材(2025-04-18)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