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0949

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第一中学、横峰中学、铅山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8次 大小:990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一中学,江西省,答案,试卷,语文,月月
  • cover
联考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 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小题。 材料一 :智能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后的社会新形态。这既是人 类社会演进的必然历史规律,也是以智能革命为关键驱动力的一次社会变迁。人类社会正朝 万物智能互联的方向迈进,科技和教育并存于这一纷繁复杂的生态之中。唯有置于智能社会 框架下对人工智能的教育价值属性作深入考察,才能理解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丰富意蕴。 马克斯 · 韦伯在分析技术社会的时代特征时,把人类“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教育,从不单纯根据技术需要而变革。在其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 作用引领下,教育在大变局中面临着新的价值转型。然而,人工智能融入万物时都自嵌了“黑 箱”基因,其系统内部运行方式常不为人所见。人类可以输入数据并得到输出结果,但却无 法检查系统产生结果的逻辑。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 · 维纳认为,黑箱是“放弃对于复杂系统 运行原理的探究,转而使用建模方式来模拟人脑的输入与输出” ,他所构想的自动化类人机 器并不需要我们理解人脑的组成。换言之,从工具理性视角,人脑与机器若输入输出相同, 则“人脑” 与“机芯” 的内部机制对用户而言无本质区别。海德格尔认为,超越工具的价值理性 方能使人从“遮蔽”走向“解蔽”状态,迷信数量分析的“算术狂”终将丧失设想整体性和根本性 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要 发现人和解放人,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本体地位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对人工智能融入 教育过程中“人类算法化” 的黑箱现象,要高度重视智能社会中教育实验的可解释性和干预性, 以塑造科技向善和增进人类福祉的价值理性。 将“教育”置于智能社会大框架下考量,其系统性变革包括了不止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复 杂动态变量群(如图 1所示)。这一变量群的核心自变量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自变 量则包括了智能社会系统中教育、科技、人才、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制度惯性等诸多要素, 因变量则为教育能否得到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将智能社会框架下的教育变革置于两个大 变局的全球时空坐标系中,在国际比较的横向范围,其所追求的高质量指向是助推建设教育 强国:在时代发展的纵向范围,其所追求的高质量指向是助力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社 会时空交汇的当下坐标点,其所追求的高质量指向则是“办好智能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 图 1 人工智能融入并影响教育的黑箱现象 (摘编自胡小勇等《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球态势与中国路向》) 材料二:智能教育造成的优绩现象,其本质反映的是人与智能技术的关系错位。马克 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考察后深刻指出,近代以来人类虽摒弃了神圣性的异化目的,却 转而又将某种世俗性的对象当作了目的本身,于是现代人类仍然经受着自我目的丧失和异化 的磨难。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到实证科学的支配,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了生 活意义,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遮蔽、取代,最终导致人生真正的价值追求被遗忘。从原始社 会的“ 刀耕火种”到农业革命的“耕种畜牧” ,再到工业时期的 “蒸汽纺织”和信息时代的“计算 互联” ,技术独立于人自身之外的对象性关系愈加模糊,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又加剧了这 一局面。智能技术的“拟人性”能引发人类的沟通动机与情感互动,从而决定其教育角色必然 从“教育工具” 向“教育行动者”转化。智能教育所营造的具身参与感与沉浸式环境重塑着人与 技术的存在结构,技术与人的学习生命活动的界限逐渐模糊,智能技术成为一种“ 内环境” , 甚至成为一种“组织成分”开始融入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