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1748

山东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1次 大小:11255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东省,答案,试卷,语文,联考,4月
    山东省重点高中 4 月大联考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很重要、很有民族特色的概念,它的内涵涉及文艺作品所 蕴涵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意旨与所描绘的客观画面之间关系,涉及对于两者结合方式的 要求。文学艺术如果只是反映对象的形貌,只是写境、写象,即使写得非常细数,写得十分逼 真,那也是不够的。文学艺术里的“境”要表达出意旨,文本里的“象”要表达出情味,这是更加 重要的。 在文学艺术中描绘境、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表达意旨、意味,就是古人说的立象以尽 意、造象以传意、观象以求意。境,作为汉语词汇,最初指空间的界域,是不带感彩的; 后来转而兼指人的心理状况,涵义大大地丰富了。在六朝和唐宋,“境” 的含义不再只是纯粹客 观的展现,而带有主观感受性在内。唐人以“境”论诗的较多,并且逐步赋予其稳定的内涵。总 之,在诗学中,境和境界的含义,既指外,又指内;既指客观的景象,又指渗在客观景象中的 精神。“境” 虽然已经包含了诗人心理的投射作用,而诗论家仍然觉得不够,于是又提出意境, 以更进一步强调主体性。如《诗格》说:“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 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意境的“意” ,有两层意思, 一是作者要表达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思想,一是艺术形象的审 美意味,两者有时候不容易截然分开,而后一方面又常被人们所忽略。对于诗学理论来说,后 一方面更有研究的价值。客观对象的形象进入文学艺术,要在文艺家的心吴中经过陶冶、重铸, 要诗化、审美化,才会有艺术形式的独特表现;正是在这个过程里,才显现出平庸的文艺家与 优秀的文艺家的区别。 画花鸟、画花木、画人物,都要发生引人遐想、使人神超形越的效果。殷璠《河岳英灵 集》评论王维的诗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至如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 (《蓝田山石门精舍》),又 ‘天寒 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 (《齐州送祖三》)。”这些诗都是写山水的,殷璠赞美它们在描绘山水之 外还表现了新颖的意味,能够使人获得快慰的理趣,具有优雅的风度和文笔之美。 另一点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中国古代意境论中,比较注重的,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 而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从创作主体方面说,画家、诗人创作意兴,是在境与心相互激发中迸 出火花。 (摘编自王先霈《意境》) 材料二: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 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更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 和事件,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 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一个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没有揭示整个 人生的某种意味,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它是有意境的作品。王夫之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 即物深致,无细不章”。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 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广摄四旁,圆中自显”。所以他说杜甫是 “工” ,王维是 “妙”。近代的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齐白石,说他的词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当然,中国古代音乐作 品中有很多是有意境的。苏东坡有一篇《前赤壁赋》,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描写他和朋友在 明月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朋友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苏东坡形容洞箫的乐声,用了八个字: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 如此。忽忽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