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怜悯是人的天性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1 了解卢梭及其作品 2 3 探究文章的论证特点 4 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 了解作者 PART 01 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 卢梭 法国十八世纪 卢梭(1712—1778) 了解背景 PART 02 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1753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参赛,撰写了本文。 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揣测到了矛盾斗争会发生对立面转化,以及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到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又认为每人有少量私有财产是社会平等的基础。该书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可看作是卢梭全部思想的基础,并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绪论。该书虽然没有入选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但它标志着卢梭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时期。 本课关联知识点 PART 03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次运动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启蒙运动 怜悯 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怜悯是人的天性 这个标题既简洁又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文章论述的中心。 天性 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解释题目 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 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 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 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怜悯是人的天性 走进文章 PART 04 01 02 03 阐述人的自然状态,引发对自然状态的理解和思考。 第1段 批驳霍布斯观点,提出论点“怜悯是的天性”。 第2-3段 论述怜悯心起到的作用:派生人类的社会美德、缓和自爱心,助于人类相互保存。 第4-5段 文章分层 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赞同。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人们能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正是因为文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远超于生存需要之外的过分的需求和欲望,人变得理性、冷漠、自私,这无疑是―种蜕变甚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