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魏 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六易其主,后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名言。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诤臣——— 魏征 作者简介 从下面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如何?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①鹞(yào):一种鸟。 ②臂:用作动词,架在臂上玩赏。 ③郑公:此指魏征,他曾被封为郑国公。 ④“因语(yù)”二句:因,乘机,趁便。语,告诉,讲述。 ⑤逸豫:逸,安逸;豫,快乐;逸豫是指享乐。 ⑥微:含蓄地,此为委婉之意。 ⑦严敬:尊敬。 君臣轶事 铮臣 贞观初年,唐太宗:“主持编订一本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的书《群书治要》,我们要吸取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说:“我要修庙宇宫殿,修飞仙宫,修建老君庙、宣尼庙。我还要四处游玩,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南。”为此民怨沸腾。 贞观十一年三月至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他的第二疏。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 题 “疏”通称“奏疏”,是“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官员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体知识 “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奏之为笔,故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 《文心雕龙》 文体知识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滑稽列传》“优孟常以谈笑讽谏” 谏———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谏逐客书》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召公谏厉王止谤》“厉王虐,国人谤王”。也引申出贬义“说别人坏话”,《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诽:背地里议论“腹诽”)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 “讽、谏、谤、讥、说”区别 ①浚(jùn)其泉源 ② 无疆(jiānɡ)之休 ③ 戒奢(shē)以俭 ④ 塞(sè)源 ⑤ 殷(yīn)忧 ⑥ 载(zài)舟覆舟 ⑦ 懈(xiè)怠 ⑧ 壅(yōnɡ)蔽(bì) ⑨ 黜(chù)恶 ⑩ 谬(miù)赏 读准字音 思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 人君当思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这篇奏疏通篇重一“_____”字 ,我们就围绕这个 字来理清全文的思路: 行文思路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⑤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⑥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古义是树根;今义是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 ) 远:adj→v,流得长远 浚:疏通 德义:恩德,恩义 而:连词,表转折。 理:治理得好 下愚:谦辞,最愚笨无知的人 而:连词,表递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