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5092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共36张PPT)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18997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金华,龙洞,课件,3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叶圣陶: 原名绍钧,字秉臣,后改字圣陶 。他身兼多职,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享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赞誉 。其创作领域广泛,著有《倪焕之》《稻草人》等。1988 年 2 月 16 日,叶圣陶于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却留下诸多宝贵精神财富 。 第一组:《记杭州野生动物园》《记瑶琳仙境》 第二组:《游垂云通天河》《游大奇山》 第三组:《宁波方特之旅》《宋城之旅》 关注课题 玲珑山 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进行理解。 wān cù 我会认 浙 簇 臀 漆 蜿 蜒 tún zhè yán qī 我会写 yù jiān 臀 zhè 浙 juān 杜 dù zhǎi tún luó 肩 鹃 窄 郁 罗 我会写 yí é lù rǔ sǔn duān yuán 移 陆 额 源 乳 笋 端 书写指导 杜 观察这两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陆 端 源 鹃 郁 移 额 乳 左窄右宽 左右等宽 书写指导 臀 窄 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笋 竹字头,下面“尹”字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 理清线索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深黑的石洞 孔隙 外洞 洞口 内洞 出洞 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段中你知道些什么。 时间: 4月14日 地点: 浙江金华 事件: 游北山的双龙洞 作者开篇点明了自己游览的时间和地点———4月14日,在浙江金华的双龙洞。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作者为读者提供了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为后文详细描写双龙洞的景色和游览经历做了铺垫。这段文字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让读者对作者的游览经历产生期待。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人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裁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交代了去北山的行程 。 映山红开得鲜艳。 作者描绘了山路蜿蜒、映山红盛开、油桐花点缀,以及粉红色的山体和翠绿的新叶,构成了一幅色彩明艳、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沿途景色的美丽,还传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1. 对比手法:作者通过对比“盆栽的杜鹃”和“山上的映山红”,突出了野生杜鹃花的生机和活力。 2. 色彩描写: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描写,如“粉红色”、“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使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默读3-8自然段,用“ ”划出表示作者接下来游览路线的语句。 学习要求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作者详细描写了双龙洞外洞的景象。作者首先提到在洞口抬头望,山势相当高,树木茂密,给人一种很有气势的感觉。接着,作者描述了洞口的形状像一个桥洞,非常宽阔。进入洞内,仿佛进入了一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顶是高高的石顶,即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会感到拥挤。最后,作者指出泉水从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简要介绍了外洞的环境特点。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外洞的宽敞和壮观,还传达了一种宏伟和神秘的感觉。 1. 比喻手法:作者将洞口比作“桥洞”,将外洞比作“大会堂”,形象地描绘了外洞的形状和空间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生动地刻画了外洞的景象,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写作方法 3. 动态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