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评价作业(十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的原因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度。( )。 她的悲剧是从死了丈夫开始的,这次不幸成了她生命历程中屡次遭受打击的根源。初丧丈夫的祥林嫂① ,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自信。她不堪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强行拖回,在② 的打闹中嫁与贺老六为妻,不料贺老六得伤寒死了,儿子阿毛不幸被狼吃了。这些连续的不幸使祥林嫂失去依靠;她的大伯趁机收走了她的屋子,把她推向了命运的深渊。她二次到鲁镇,置身于社会伦理之中,饱尝世人的③ 、屈辱冷落,在④ 的日子里渐渐绝望,最终沦为乞丐,冻死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和香烟的祝福声中。 祥林嫂是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社会中缺乏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一个”的位置不当,应放在“封建社会”后面;二是句式杂糅,“原因”和“由于”重复,删去“的原因”或“由于”。 答案:她是封建社会一个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度。(或:她是封建社会一个勤劳能干的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的原因是黑暗的封建制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是封建社会一个不幸的劳动妇女 B.她的人生悲剧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 C.我们对她的人生悲剧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 D.她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同情的人 解析:补写时注意和下文中“悲剧”相照应。A、D两项和后文没有关联。C项陈述的对象“我们”和语段表述的主体不一致。 答案:B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解析:第①处,根据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时的工作状态,此处可填“精明强干”。“精明强干”,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第②处,根据语境“强行拖回”“打闹中”,此处可填“沸反盈天”。“沸反盈天”,形容极度喧闹,乱成一片。第③处,根据语境“屈辱冷落”,此处可填“冷嘲热讽”。“冷嘲热讽”,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进行讥笑及讽刺。第④处,语境指祥林嫂渐渐绝望,此处可填“百无聊赖”。“百无聊赖”,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答案:(示例)①精明强干 ②沸反盈天 ③冷嘲热讽 ④百无聊赖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理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 ———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这时候,局里的大厅上也早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奔来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