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627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6课阿房宫赋课件(共67张PPT)+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4次 大小:18705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作业,评价,课时,PPT,67张
    (课件网)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1.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明确文章的思路。 2.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赏析赋、论的艺术魅力。 3.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唐代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 年(828)进士,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杜牧在文学上主 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阿房宫赋》等。 有《樊川文集》。 2.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嘉祐 元年(1056),送二子苏轼、苏辙至京应试[苏轼、苏 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同科进士及第],以文章谒 欧阳修,后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 力雄健。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他被称为“老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 二、探究背景 1.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蕃、回纥等纷纷攻掠中原,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可谓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犯,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杜牧是既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2.《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史事和政事的,本文是其中第8篇。作者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其时,宋王朝虽然经济上比较富庶,但统治者重文轻武,轻视州郡武备,军事上屡战屡败,面对外敌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看到北宋王朝的“为国者”被辽、西夏等强敌积威所劫,以物赂敌,以财资敌,换取一时苟安,苏洵内心郁结,忧思不尽,于是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写下了这篇名文。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赋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由楚辞演化出来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丽的辞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 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论   论,是一种论文体裁,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论证某一问题、人物、事理的是非得失,有明确的论点、可信的论据、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论一般分为两种: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时政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是后一种。   你搜集的内容: . 五、课文梳理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阿房宫赋》 一、一词多义 1.一 (1)六王毕,四海一 ( )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3)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 ( ) (4)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 )     动词,统一 副词,全 副词,一旦 数词,一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 )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 ) 2.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