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一单元 2 烛之武退秦师 1 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梳理作品思路。 2 通读全文,品味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培养说理论辩的能力。 3 分析烛之武等人的形象,了解其人格魅力,培养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孔子把他引为同道。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相传他鉴于鲁史《春秋》太简,恐后学弟子各持异说,失其真意,写成《左氏春秋》,后世称为《左传》。《国语》据说也是他编写的。 二、探究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至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封爵制度 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受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爵位主要包括公、侯、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 史书的体例主要有六种。(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述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历史事件,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述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你搜集的内容: _____ 史书的体例 五、课文梳理 一、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同“ ”, ) 2.失其所与,不知(“ ”同“ ”)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二、一词多义 1.以 (1)以其无礼于晋 ( ) (2)敢以烦执事 ( ) (3)越国以鄙远 ( )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 · · · 共 供 供给 知 智 连词,因为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而 介词,把 2.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2)夫晋,何厌之有 ( )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 (4)子犯请击之 ( ) 3.其 (1)君知其难也 ( ) (2)共其乏困 ( ) (3)又欲肆其西封 ( ) (4)吾其还也 ( ) · · · · · · · · 助词,不译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代词,指秦军 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代词,指使者 代词,指晋国 语气助词,表示祈使 _____ _____ 4.焉 (1)子亦有不利焉 ( )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 · · · · · ·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外交使者。 语气助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从哪里 四、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 ) 2.且贰于楚也 ( ) 3.晋军函陵 (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