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8332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核酸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0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9899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科版,高中,化学,选修,第二章,三节
  • cover
第二章 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 烃的衍生物 第三节 醛和酮 糖类和核酸 第3课时 核酸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 核酸的结构和组成:学生应该了解核酸(DNA和RNA)的基本结构,包括它们的化学组成(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以及这些成分如何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 2. DNA和RNA的区别:学生应该能够区分DNA和RNA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异,例如DNA中的脱氧核糖和RNA中的核糖,以及它们含氮碱基的不同。 3. 核酸的功能:学生应该理解核酸在遗传信息存储和传递中的作用,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4. 分子生物学技术:学生可能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克隆和DNA测序,以及这些技术在研究和医学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核酸作为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命现象中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应先弄清楚核酸的分类、组成,再讨论其结构、生物功能。天然的核酸可以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丙种。讨论核酸组成时,先识别核糖与脱氧核糖、五种碱基、磷酯键;然后分两条路径,一是RNA途径:先核糖与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脱水缩合为核苷,再由核苷与磷酸脱水缩合为核苷酸,最后由核苷酸脱水聚合为核酸;二是DNA途径:先由脱氧核糖与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脱水缩合为核苷,再由核苷与磷酸脱水缩合为核苷酸,最后由核苷酸脱水聚合为核酸。在讨论核酸的结构时,重点在识别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学会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理解DNA分子的结构与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对应关系。在学习核酸的生物功能时,理解当发生细胞分裂时,在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核苷酸复制亲代分子链,最终实现子代分子与亲代分子完全相同。最后拓展讨论聚合酶链反应以及其在司法鉴定和考古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从大分子组成角度了解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知道核酸与核苷酸、戊糖、碱基、磷酸之间的关系,能辨识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中的磷酯键;能理解大分子核酸的形成过程和水解过程,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2.运用宏观实物模型认识生物大分子的微观结构,了解DNA分子中基本结构单元的连接方式,能根据氢键分析碱基对的配对原理,初步形成DNA双螺旋空间结构的认知,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3.能理解大分子核酸的生物功能,能说出其对生命遗传的意义,能认识人工合成核酸的意义,体会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培养“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 4.理论联系实际,认识二糖用途,以及淀粉、纤维素在人体内的重要生理功能,体会学科价值,升华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核酸的组成和结构 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与其功能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1)学生在本册书第四章第一节学习了糖类,了解了糖类的环状结构。 (2)学生在本册书第三章学习了酯,了解醇羟基可以和有机酸、无机酸形成酯键。 (3)学生已经学习了氢键的相关知识,知道氢键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2.学生在本节课上可能存在的困难 (1)核苷酸是怎么通过磷酸二酯键成链状的。 (2)DNA 双螺旋的碱基配对)原则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一、 核酸的组成 【导入】蛋白质是生物体用以表达各项功能的工具,而核酸是生物用来制造蛋白质的模型,没有核酸就没有蛋白质,以科普小视频的形式引入新课(见PPT图片) 【教师】播放PPT,引起学生对核酸的学习兴趣 【任务一】核酸的组成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P112,总结核酸的基本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自己总结归纳 【教师】评价、补充。 总结: 1.发现:核酸因其最早在细胞核中发现,并具有酸性,故而得名。 2.分类:天然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