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安史之乱”不仅仅是唐朝时的一场大灾难,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直接性的造成了唐王朝的人口锐减。杜甫以安史之乱时发生在石壕村的一场“捉人”行动为背景,通过理性而客观的视角记录了当时深受战乱影响苦不堪言的百姓。本文就从“苦”字入手,分析诗中人物的形象,揭示战争给底层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熟读成诵,使学生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思维能力:比较联读,分析三首诗在中心事件、社会现实、态度情感、诗眼方面的异同,使学生体会现实主义诗歌“合为事而作”。 审美创造:以读促悟,感受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背景、内容,挖掘内涵及主旨,探究杜甫、白居易在生存困境中的精神突围。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悲天悯人情怀。 难点:理解“藏问于答”的手法和诗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近日,一篇题为《唐朝秘闻:杜甫眼见官吏抓人却无动于衷》的帖子火了。 原帖内容:公元759年,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石壕村,投宿一老翁家,亲眼目睹了官更捉人征兵的场面,可他却没有帮忙求情,更没有出面阻止。这还是被誉为“忧国忧民”的爱国大诗人吗 事后再发表《石壕吏》这首诗,这是否只是所谓的爱国诗人的惺惺作态呢 1.作者介绍 杜甫,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称号:“诗圣”“诗史”代表作:《望岳》《三史》《三别》。 PS:现实主义:以写实为主;直接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的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浪漫主义:多反映作者主观世界的文学作品;手法多以虚写(减去已知)、夸张、比喻、想象(创造未知)为主。) 二、课程内容 1.读“苦” (1)自由读; (2)个别读;韵律之美。明确:韵律与与情节环环相扣; (3)本诗歌是大致讲了什么样的事件?(原文回答) 明确:有吏夜捉人。 (4)齐读课文;并寻找本诗诗眼;你读到了什么感情?情感:苦 妇人--“苦”在何处?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品“苦” 石壕吏 杜甫 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苦 老年丧子:二男新战死。 偷生:活着的人如窃贼一般,反映整个平民阶层的生活状态。 二苦 生活困境:出入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裳; 三苦 体衰应役:老妪力虽衰。 3.析“苦” 重点 本文除了老妇在“苦”,还有谁在“苦”? 老翁:沉默的幸存者;(苦) (1)逾:逃跑;生存的本能;(老翁没有男子气概吗?) (2)家庭糊口的需要。 (3)泣幽咽(or妇女):无声胜有声(杜甫为什么能听到?) 造成老妇一家痛苦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吏捉人。 小组讨论并补充吏的对话细节(长事短言,藏问于答。);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老妇:悲壮的牺牲者;(苦)结局?--牺牲(老妪力虽衰) 石壕吏:体制的暴力化身;(苦) (诗里没有叙述差役讲的半句话,但我们从老妪的回话中已经可以看出他那凶横残暴的嘴脸。他一直逼着老妇自己出头承担才罢休。) 对话补充预示:(考虑时间的限制,这个对话可以直接展示。) (4)汝家有男丁否? (5)还有其他人否? (6)其真无人邪? (7)孙母现何在? (8)汝家必征一人! ①捉:征兵被说成“捉”; ②夜:深夜捉人而非晚上; ③怒:紧张的战事。 为什么石壕吏会是这样一个形象?他可以不征兵吗? (糊口、裁员等) (或可以“暮”字导入)行文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