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基础课时5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学习目标 1.以第3周期的钠、镁、铝、硅、磷、硫、氯为例,了解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能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及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一、第3周期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比较 1.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探究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MgCl2、AlCl3与氢氧化钠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碱性: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铝 先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并消失 结论:失电子能力:Na>Mg >Al 2.钠、镁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与 水 反 应 Na+H2O 常温下,反应剧烈,酚酞变红色 失电子 能力:Na>Mg Mg+H2O 加热反应缓慢,酚酞变浅红色 3.镁、铝与酸反应的实验探究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与 酸 反 应 Mg +HCl 反应剧烈,生成大量气体 失电子 能力: Mg >Al Al+ HCl 反应较剧烈,生成气体 [问题讨论] 1.元素原子得(失)电子数目越多,得(失)电子能力越强吗 2.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否有关 1.同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2.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判断依据 (1)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越靠前,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2)同一周期的金属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3)金属与水或酸置换出氢时,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4)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较活泼金属(失电子能力强)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 3.氢氧化铝[Al(OH)3]———两性氢氧化物 Al(OH)3属于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Al(OH)3+3H+===Al3++3H2O, Al(OH)3+OH-===[Al(OH)4]-。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Na与Al为同周期元素,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铝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所以钠的金属性比铝强 B.Na与Mg 为同周期元素,且Mg 的核电荷数比Na的大,所以钠的金属性比镁强 C.NaOH为强碱,而Al(OH)3具有两性,所以钠的金属性比铝强 D.Zn+2Fe3+===Zn2++2Fe2+,所以Zn的金属性比Fe强 2.下列比较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方法或依据正确的是 ( ) A.根据金属失电子的多少来确定,失电子较多的金属性较强 B.用Na来置换MgCl2溶液中的Mg,来验证Na的金属性强于Mg C.根据Mg 不与NaOH溶液反应而Al能与NaOH溶液反应,说明金属性:Al>Mg D.根据碱性:NaOH>Mg(OH)2>Al(OH)3,可说明钠、镁、铝金属性依次减弱 【题后归纳】 (1)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又称为元素的金属性,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2)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是比较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而不是失去电子的多少。如化学反应中,Na失去一个电子,而Al失去三个电子,但Na的金属性比Al强。 二、第3周期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的比较 1.硅、磷、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