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著名小说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的作品,创作于1981年。文章列举多个事例论证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的科学精神,在研究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入地思考解决问题。有“见微知著”的探索意识和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的精神,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答案,发现真理。 课文中列举了三个科学家探究真理过程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叙述顺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几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真理”是什么?从“问号”是怎么到“真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并行阅读三个事例,在事例论据中找到共性,从中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议论文的篇幅较少,主要安排在高年级。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读懂课文,且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愿意自由表达独特的感受。但是对于议论文的文本阅读仍然有一定的困难,主要对议论的方法和文章的结构理解不够充分。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来阅读议论文。 让学生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的特点,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 语言运用: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思维能力: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审美创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是怎么样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2.运用多种方式读懂课文中列举的事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聚焦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1.关联“辩日”,导入新课。 导入:在刚刚学过的《两小日辩日》中,两个孩子的观点都不对, 我们是怎么知道他们的“太阳说”不科学的。 当时孔子不能决断的事情,两千多年后,我们在课堂上就能轻松判断。这个真理证明的过程是这样轻而易举吗?结合《两小儿辩日》说说自己的看法。 2.出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们今天掌握的真理从两个小孩的讨论经历了千百年的探究,才得出了结论。 【设计意图】《两小儿辩日》讲述了两个孩子辩论的过程。充分运用单元中的学习资源引发新的思考。从中感受辩论的氛围,把课文当作事例分析这个辩论的过程中可学习及发现的问题。 环节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的含义 1.引导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找出发现真理的关键点。 2.结合课文中提炼的这些关键词语,用一句话说说真理诞生的过程。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解决质疑、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3.理解关键词语。 结合“追根求源”“锲而不舍”“见微知著”的意思,说说这几个词语的含义和发现真理有什么关系。 (1)预设: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后不断追根溯源,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2)预设:这三个词语都是在说发现真理所必要的条件,要勇于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发现微小的现象,就要思考它的本质和发展,还要有恒心,有毅力。 小结:课文在题目就亮明了观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阐述了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4.梳理课文结构。 预设: 1、2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4、5自然段分别用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 6、7自然段阐述结论。 再读课文,结合刚才的交流,梳理课文的写作顺序。 板书: 提出观点 事例说明 得出结论 【设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