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49109

跨学科实践活动02+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跨学科实践】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命题专项突破(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5-04-15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9次 大小:34661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跨学科,实践,解析,原卷版,突破,专项
    跨学科实践活动02 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 本实践活动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知识内容紧密相连,主要包含以下3个活动任务:任务一 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任务二 认识模型在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中的作用;任务三 以水为例梳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认识思路。中考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活动任务为命题情境,以化学学科知识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的组成等为命题落脚点。在选择题和填空题、探究题中均有所涉及。 1.(24-25九年级上·安徽淮北·期中)兴趣小组在进行“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实践活动时,制作了氯化氢的模型。下列模型可以用来表示“HCl”的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1个HCl分子由1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构成,氢原子和氯原子是不同种类的原子,因此图中可以用来表示“HCl”的模型是,故选:D。 2.(17-18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部分 C.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原子呈电中性 【答案】A 【详解】A. 原子始终在原子核外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B. 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C. 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所以能相互构成原子;D. 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一个质子带正一个基本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带负电荷,同一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原子呈电中性。选A 3.(24-25九年级上·河南郑州·期中)原子模型的演变反映了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漫长历程,下列曾被人们提出的模型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观粒子 B.原子是一种实心的球体 C.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带负电荷的电子镶嵌其中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答案】D 【详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没有化学变化的限制,原子还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错误; B、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故错误; C、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带负电荷的电子镶嵌其中,而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故错误;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的质量相比较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正确; 故选:D。 4.(24-25九年级上·山西晋城·期中)在化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中,充满了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列化学家与其研究成果相符的是 A.波义耳———提出原子学说的观点 B.徐寿———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的催化剂 C.拉瓦锡———设计出新的稀土分离的工艺流程 D.张青莲———精确测定了铟和锑的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D 【详解】A、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观点,故选项错误; B、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创造了多种元素的汉语名称,故选项错误; C、拉瓦锡通过定量实验研究得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选项错误; D、张青莲精确测定了铟和锑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2024·青海西宁·中考真题)青海省是我国光伏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硅是光伏产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半导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