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1908年以来,上海许多住在城市边缘住宅区的工人每天都乘电车通勤,往来于住地和城市工商业中心区之间。到1930年代,轮船航运、铁路火车形成全国水陆交通网,但在乡村仍以木船、畜力车等旧式工具为主,出行困难,封闭性强。这说明近代交通变迁() A.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B. 推动生活习俗的变迁 C. 殖民色彩非常浓厚 D. 传统与近代交织井存 2.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是当时经济的“生命线”,承担着数百万石的粮食及其它物资的运输重任。近代初期,因英国殖民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运河一度被封锁中断,直至洋务运动期间才恢复。1911年,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全线通车,此后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材料表明() A. 近代运河已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B. 运河兴衰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 C. 中国交通发展受西方侵略影响 D. 铁路是近代最先进的运输方式 3.《湖北建设月刊》记载:“(1928年)武汉市政委员以‘汉口自辟埠以来,工商业务,日见增加,全市面积,因亦扩大 为由,提出创办公共汽车……市政会议并没有立即通过,直到年底,才通过了创办公共汽车的提案。”据此可知 A. 城市面积扩展源于公共交通发展 B. 公共交通事业最早起步于通商口岸 C. 市政部门积极推动居住条件改善 D. 时人对创办公共汽车一事较为谨慎 4.20世纪60年代,北欧出现一种新的运输模式,即船只将装满货物的滚动车辆运到目的港后,车辆再直接开往收货单位,这种模式被形象地称为“滚装运输”。该模式的出现( ) A. 确立了水上运输的主体地位 B. 完善了立体交通的运输网络 C. 突破了传统运输方式的局限 D. 节约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 5.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 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B. 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 C. 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D. 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 6.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每站约200户,全国约30万户。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负责供应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饮食。该制度的实施() A. 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 B. 创新了边疆治理的模式 C.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 D. 埋下了政治动乱的隐患 7.下表所示为2004—2010年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表明,我国 时间 发展 2004年 中国高铁还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008年 已经自主研发出时速350公里动车组 2010年 京沪高铁新一代动车组时速达到486.1公里,逐渐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国高铁管理服务体系 A. 侧重提升城市居民出行效率 B. 现代交通体系已经完善 C. 高铁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D. 自主创新推动交通发展 8.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加强了粤港澳三地的联系,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繁荣。这表明中国现代交通( ) A. 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B. 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C. 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D. 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9.山东临清由于地处鲁西,京杭大运河从其腹地穿行而过,吸引了四方货物在此集散,逐渐成为大运河北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史载“临清为南北都会,萃四方货物”。但由于清道光年间漕粮试行海运成功,加之黄河泛滥,临清商业逐渐衰落。据此可知,导致临清商业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兴产业结构的变迁 B. 海外贸易新格局的形成 C. 传统运河航线的衰落 D. 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