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历史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751022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卷(教师版)
日期:2025-04-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44016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2024-2025
,
学年
,
七年级
,
历史
,
下册
,
期中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卷(教师版)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11课。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以下两首诗可用于研究( ) A.开凿大运河的影响 B.龙舟竞渡的节日习俗 C.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D.隋朝统一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以下两首诗可用于研究”和所学知识可知,两首诗都围绕大运河展开,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开凿大运河的影响,如与隋朝灭亡的关联以及对后世交通等方面的作用,A项正确;两首诗主要论述的是大运河与隋朝的关系,而非龙舟竞渡的节日习俗,排除B项;诗中未对造船技术进行任何描述或提及与世界其他国家造船技术的比较,所以无法从这两首诗得出造船技术世界领先的相关研究结论,排除C项;两首诗主要围绕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灭亡、后世影响之间的关系展开,没有涉及到隋朝统一的根本原因,如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促成隋朝统一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2.《旧唐书·李密传》中这样描述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之所以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 ) A.开凿大运河 B.创立科举制 C.厉行节俭 D.统治残暴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项正确;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也增加了人民的徭役,成为隋朝暴政的表现之一,但不够概括,排除A项;隋文帝创立科举制,与隋炀帝无关,排除B项;隋文帝厉行节俭,但隋炀帝贪图享乐,排除C项。故选D项。 3.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可知,洛阳商铺众多,货物堆积。说明洛阳商业贸易繁荣,A项正确;题干“南市、北市和西市”不能说明城市布局对称,排除B项;题干重在强调商业的繁荣,与市民文化、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4.下图是来源于张雁南《唐代消费经济研究》的唐朝米价变化曲线图,唐初的米价从上升到下降再到趋于稳定,这主要得益于( ) A.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教训 B.唐太宗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唐朝米价变化曲线图,唐初的米价从上升到下降再到趋于稳定”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太宗统治“贞观之治”时间内,唐太宗采取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使唐初的米价从上升到下降再到趋于稳定,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初的米价从上升到下降再到趋于稳定”的主要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教训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B项属于政治上的措施,而材料强调的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D项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5.隋唐时期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共28张PPT+视频)(2025-04-15)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共32张PPT+视频)(2025-04-15)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共29张PPT+视频)(2025-04-15)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共26张PPT+视频)(2025-04-15)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16张PPT)(2025-04-15)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