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散文写作 探讨课 写作借鉴 散文通常从“小”写起。这里的小,首先是事件之小、场面之小、人物之小。例如课文中的“灯笼”,是一个小物件,但由灯笼却引发了童年的回忆,祖父慈母之爱,借古喻今,抒发爱国之情怀。 以小见大———学习如何选取素材 这里的“小”还包括事件的细碎,如“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村边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这些都是细碎之事,看起来似乎像是一些名词的铺排,但我们却能从中直观得感受到作者当年经历。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小”还包括情感的细微。其中描写母亲的片段特别妙,“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一句话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文中的母爱是通过一个动作,一碗夜宵来体现,需要读者静静地去品味、回味,从细小的事物中体会出一些温暖的爱、由衷的喜、不可遏制的神往。 因此好的散文总爱写微小之事,抒细微之情,同时一定是小中见大、由小写大的。总的来说,本文的小中见大,体现为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时事延及历史, 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 由虚化实,让爱真实可感 《牛奶的温度》 她的作文的切入点是一杯牛奶。文章开头说她为完成亲情类作文而捉急,因父母很忙没时间管教她,对于父母的印象也只是睡前的一杯牛奶,所以她总感觉自己是被放养的娃,因此很难体验到“亲情”二字的感觉,以至于作文只拿了2分。以为父母会严厉地责骂她,谁知父母对她的态度也只是:“自己反思,下次注意。”等等之类的话语,这时她情绪异常激动,大声责问母亲,为什么对她那么冷淡,冷淡到她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亲生的,边哭边跑离了家。一个人舔伤口去了。等她回到家中,父母已经出去工作了,面对着冷冰冰的家,感觉唯有被窝是自己的依靠了。正打算去睡一觉时,床头上那杯凉了的牛奶却打动了她的心。原来温暖一直都在。 结尾升华:人总是习惯忽略身边的好,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殊不知最好的你早已拥有,以此告诫人们且行且珍惜。 “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明线、暗线相结合建结构 灯笼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同时又以情感为线索,在叙事的同时,表达出对旧时乡村民风民俗的深情,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最后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卒章显志,表明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心愿。 串珠式:以线索为线,片段为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其实铺垫与伏笔说白了就是一个名词的重复出现。 ②初到南头,我是被“香”醒的。九月秋高气爽,清晨五六点之际,空气中弥漫着香火的味儿,这让我对南头倍感亲切。 ③房东四方脸,颇有肉,发花眉白,笑起来似乎全身都在抖动。他正忙着烧香:“早晚各一柱,出入保平安”。不看还好,一看吓一跳,大厅里边红彤彤的,一两米高的神牌立在那,占满了大厅的一面墙。吓得我立马缩回脚,若不是每天住在这楼上,我还以为我进了哪间寺庙。一打听,这儿的风俗便是如此,家家户户都这样。“行得正,坐得直,神明也是人”。 第1段开头说:“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这是议论。接下来说“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这是叙述。这种先议后叙,就是叙与议的结合。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课文末尾也是叙议结合,在叙述“塞外点兵"“将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顺势发出誓言:“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最后一段同样是议论:“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