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课 题 小水珠从哪里来 教材版本 河北人民-出卷网- 年级 五年级(下册) 单 元 第一单元 课序 第二课 授课教师 单位 联系方式 邮箱 1、教材分析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小水珠从哪里来”目的是通时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建构水蒸气凝结的概念,并解释生活中的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应用与拓展“设计防雾眼镜”指导学生根据水蒸气凝结的条件,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设计防雾眼镜;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二、对应课标内容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小水珠从哪里来 水蒸气凝结成水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能归纳出什么叫做凝结。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 2.科学探究: ( 1)能从水蒸气与水之间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 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 (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水蒸气凝结的相关信息。 (4)能用科学语言、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信息。 (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6)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3.科学态度: (1)能对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防雾眼镜。 (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说出水蒸气的凝结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1.五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对科学课有一定的热情程度,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并且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针对性地提出假设的能力,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有意识地搜集证据,分析整理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实验结论。 2.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水蒸气是气体形式的水,水变成气体的水有沸腾和蒸发的现象,也了解生活中的水蒸气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凝结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打下基础。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凝结现象。 2.教学难点: (1) 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水蒸气凝结。 (2)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六、设计理念 1.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 本课教学,从学生熟悉的问题保温瓶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入手,精心设计有关小水珠生成的实验探究活动,注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观察、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搜集证据,分析整理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实验结论。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2.跨学科融合设计 (1)科学与技术:学生使用酒精灯、试管夹等工具进行加热实验,涉及实验室安全操作技能和工具使用方法,体现科学探究与技术实践的结合。 (2)科学与生活(社会实践):将凝结现象与保温杯盖、哈气、浴室镜子、眼镜片等生活场景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现科学的实用性。并且从“瓶盖上的水珠”到“自然界的露水”,引导学生将实验结论应用于更广泛的自然现象,拓展科学认知边界。 (3)科学与数学(逻辑推理):学生需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小水珠出现的时间、数量变化),培养定量与定性分析能力,隐含数学中的观察记录与逻辑归纳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冷热玻璃片的差异),引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