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出师表》 诸葛亮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目标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或伏龙),别号:诸葛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著有《诸葛亮集》。 作者介绍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顾:三顾茅庐 东和:东和东吴 六出:六出祁山 北拒:北拒曹魏 七擒:七擒孟获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创作背景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文学常识 .崩殂(cú) .疲(pí)弊 .郭攸(yōu)之 .以塞(sè ) .费祎(yī) .以遗(wèi)陛下 .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 .行(háng )阵 .长(zhǎng)史 .猥(wěi)自枉屈 .二十有(yòu )一年 .夙(sù)夜 .庶(shù)竭驽(nú)钝 .攘(rǎng)除 .以彰其咎(jiù) .咨诹(zōu)善道 .裨(bì)补阙漏 字词积累 语段停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 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 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 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转折 创建大业 现在 贫穷衰弱 确实 结构助词,的 时候 朝廷 舍生忘死 大概是 特殊的礼遇 给 扩大 发扬光大 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随意地看轻自己 译:先帝创立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字,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生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