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前两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春秋时期,周王室影响力日衰,西周初年制定的礼乐制度多为大小诸侯国任意修改。鲁国则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和礼乐文物。这可用于解释( ) A. 诸侯争霸战争的根源 B. 孔子创立儒学的背景 C. 克己复礼的思想渊源 D. 百家争鸣的地域差异 2. 唐政府大规模疏浚或维护江淮运河的行动;有明确记载的便有八次,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迄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前后,包括开新河道、修筑埭堤、疏浚河道与陂塘、拓展水源、修建堰闸斗门等多种形式。这些行动直接着眼于( ) A. 增加灌溉的面积 B. 树立“仁政”形象 C. 保证漕运的畅通 D. 促进商贸的发展 3. 与五代时成书的《旧唐书》相比,北宋时编成的《新唐书》对唐肃宗时期的张皇后事迹的叙述,在保留基本事件的前提下,变得更为简略(尤其是关于皇帝褒奖她的叙述),而对人物之“恶”的叙述则变得更为详细。诱发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 原始档案的缺失 B. 统治阶级的立场 C. 儒学的日益复兴 D. 史官的专业素养 4.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他们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中有关于神学的著作,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这些做法( ) A.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B. 直接引发了明清社会转型 C.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5. 清康熙年间,参加乡试的考生都可以从政府那领取考试盘费(路费),朝廷给考官的补贴力度也很大,这些经费中的绝大部分由户部发到各省。下表所示为康熙五年(1666年)朝廷发往各省用于乡试的经费数额(单位:两)。清政府此举( ) 省份 款数 省份 款数 省份 款数 省份 款数 顺天(直隶) 10580 江南 12640 湖北 7823 广东 12885 山东 13480 江西 10604 湖南 5697 广西 3508 山西 5000 福建 9813 陕甘 10644 云南 9086 河南 9823 浙江 11200 四川 5145 贵州 5969 ①体现了重视人才的导向②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③加速了文化重心的南移④提高了汉族文官的地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烟户门牌是清政府颁发给各类人户的门牌。咸丰六年(1856年),清政府颁发的某烟户门牌启首内容为:“上谕严饬编查保甲以防匪徒等因,蒙此合行给牌……倘有隐匿行踪诡秘不法匪徒,许牌长指名禀究……”这折射出当时( ) A. 保甲制度名存实亡 B. 朝廷鼓励人口迁徙 C. 阶级矛盾较为尖锐 D. 牌长成为职业官僚 7. 《太平圣惠方》是宋朝官修的一部医学方书,当时便被传至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元代以后,该书文本在国内逐渐散佚不全。晚清至民国时期,日本保存的南宋刊本和日本抄本陆续回流至中国,国内再次得见其全本。这集中表明( ) A. 文明交流有助于医方传承 B. 日本本土医学缺乏创造性 C. 东亚国家皆倾慕中华文化 D. 医书编写有赖政府的支持 8. 法币改革前,“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此地与彼地、本国与外国”货币种类繁多,银两、银元、纸币并行。各地银两之间、银两与银元之间的兑换都存在不同的比例。据此可推知,法币改革( ) A. 维护了货币主权 B. 确立了银本位制 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