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兴趣而入,探修养之光 ———《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阅读鉴赏 导入: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读书看似是一个平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心灵和伟大的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读书不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还将决定一个人的最终高度,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 今年是作家黑塞逝世六十周年,也是翻译家王佐良逝世二十七周年,我校图书馆特举办纪念活动,向同学们推荐黑塞先生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以及王佐良先生的《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邀请你制作宣传折页。 一、任务框架 二、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观点,体悟思辨魅力,把握随笔特点。 2.涵泳语言,爱上读书,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三、学习过程 【情境活动】结合两位作者读书的相似经历,撰写宣传折页的封面语。 知识卡片:宣传折页包括封面、内页、封底。封面上有封面语,其要求是抓住对象特点,语言简洁凝练,概括性强。(如:对偶句、排比句) 任务一:撰写封面语 围绕两位作者读书的经历,梳理其相似之处?填写下面表格,用文中语句回答。 作者 开始时间 读书地点 初读内容 后读内容 读书影响 黑塞 少年时代 祖父的巨大藏书室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中国典籍 精神与生活和谐协调 王佐良 中学时代 公书林图书馆 《宝岛》及 斯蒂文生其他作品 《对话》、西洋哲学 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相似点 年纪相仿 空间相似 内容相似 类型相似 影响相似 梳理列表,明确:两位作者在相仿的年纪,在相似的读书空间里,都对世界文学产生兴趣,并以此为出发点,扩而大之,爱上经典杰作,最终实现精神层面的提升。 不仅作者在阅读收获上层层升华,两篇文章在整个结构上也有相似点。 明确:《读》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组织材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上》中作者读书的图书馆的规格不断提高,作者的学识也在不断深入,两篇文章结构上都形成了层进关系。 两位作者诸多的相似点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用简洁的语言,撰写宣传折页封面语,可以用对偶句,排比句。 明确:须读书趁早,爱上图书馆,循兴趣而入,臻经典涵养。 同学们的封面语真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情境活动】内页的设计要做到图文并茂,选择最佳角度,突出重点。设计要尽量精致美观。 下面来制作宣传折页内页。 任务二:内页画配文 我们阅读这两篇文章时,感觉并不枯燥,很自由灵活,这是一种随笔体裁。 知识链接:随笔是散文的一种,笔随意走,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善于将记叙、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1.设计内页插图,你会选择哪个叙事场景来设计,说明理由。 2.选出触动你的议论性的语言,摘录到内页上,并说明理由。 示例1:《读》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 明确:《读》中的“孜孜不倦地搜寻”“经常”“趴在地板上”“几个钟头” 这些动词、副词、数量词的运用细腻地刻画出作者对书的热爱和痴迷程度。“一个个高高的书架”“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数量词的修饰,让我们有坐拥书城的真实感,其幸福妙不可言! 示例2:《上》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为什么如此详细描写图书馆? 明确:刻画了图书馆的华美壮丽,这样的图书馆更能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