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6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研究表明,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的碳化植物遗存中,稻谷占食用植物总量的82%,而橡子、菱角等通过采集获取的野生植物资源占比17%。这最能印证( ) A. 长江流域最早进入了农业社会 B. 原始农业与采集经济长期并存 C. 稻作农业已取代采集渔猎活动 D. 作物多样性成为农业生产特征 2. 下表为东晋咸康、兴宁两次“土断”改革效果数据表。据表格分析,该政策遭遇阻力的根源在于( ) 改革阶段 白籍处理方式 执行力度(州郡) 新增赋税(万石) 户籍整合(万户) 咸康土断 保留侨州郡县特权 1.8 3.2 12 兴宁土断 废止侨籍统归黄籍 7.5 11.6 47 A. 人口增长与有限耕地间资源分配困境 B. 汉化政策与民族风俗间制度文化对抗 C. 侨姓士族与土著士族的地域利益矛盾 D. 皇权强化与门阀政治传统的内在冲突 3. 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文化意义上说,科举制的实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一巨大分水岭,它奠定了传统政治的基本结构,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的成熟与完善。”这是因为科举制( ) A.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 开创了以考试选拔人才先河,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C.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是一种最完善选官制度 D. 促进了社会阶层间流动,彻底消除了社会的等级差异 4.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募役法”,政府向不愿服役的人户征收免役钱,由政府出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要出钱。这一措施体现的赋税改革主要趋势是( ) A. 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化 B. 以资产为核心分摊赋役 C.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管控 D. 通过税制调整抑制土地兼并 5. 明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封贡”(明朝正式册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史载:“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 朝贡贸易体系主导边疆经济 B. 明朝放弃“华夷之辨”观念 C. 蒙古部落完全放弃游牧传统 D. 民族和解促进长城沿线开发 6. 1866年,福州船政局在创办时与法国人签订的合同中规定:法方除了负责购料设厂、聘用洋员、制造轮船外,必须要在5年内教会中国员匠自行制造、驾驶轮船,将技术转移与中国。但19世纪80年代检查发现,法籍技师仍主导关键技术岗位。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 彻底突破封建体制束缚的局限性 B. 官办企业存在技术自主化的困境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 D. 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7. 1923年《东方杂志》“科玄论战”专题中,张君劢提出:“人生观问题必须由内心修养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此观点反映的深层文化动向是( ) A. 西方科学理性与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相互博弈 B. 民国知识分子对文化民族主义立场的集体回归 C.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理论阻碍 D. 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导致的传统文化反弹 8. 1948年,东北解放区率先发行“东北银行地方流通券”,规定“1元流通券等价于100元伪满币”。这一货币改革的关键历史价值在于( ) A. 彻底清除日本殖民经济的历史残余 B. 实现解放区工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 C. 通过金融手段打击国统区经济秩序 D. 为全国统一货币体系提供区域经验 9. 19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