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非洲大草原动物大迁徙路线,理解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相对稳定。(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通过分析教材素材,了解不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同,归纳影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3.通过分析身边事例和国内外灾难图片,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认同我们要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生命观念、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相对稳定。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教材素材,了解不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同,归纳影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引入】展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图片。 观察图片,了解天保工程。 通过展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天保工程,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新课。 【介绍】2000年,我国全面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保护天然林为主的生态工程。 【介绍】天保工程在限伐、停伐的基础上实施了封山育林等措施。 分析天保工程的具体措施。 【总结】天保工程的目的是利用天然林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增强天然林的生态功能。 了解天保工程具体措施的目的。 环节二 新知探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展示】非洲动物大迁徙的地图和视频。 观察非洲动物大迁徙的地图和迁徙视频。 观察分析非洲动物大迁徙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介绍】热带草原气候(肯尼亚)的雨季和旱季。 分析热带草原气候(肯尼亚)的降雨情况和气候条件。 【介绍】雨季来临,草原植物逐渐繁茂,草原鼠大量繁殖,羚羊、斑马等草食动物回迁,狮、豹等肉食动物尾随而来。 了解肯尼亚地区雨季来临时动物的迁徙情况。 【展示】动画演示雨季来临时,非洲动物大迁徙路线。 观看肯尼亚地区雨季来临时动物的迁徙情况。 【介绍】旱季来临,草原植物逐渐枯萎,草原鼠数量减少,羚羊、斑马等草食动物迁往他乡。 了解肯尼亚地区旱季来临时动物的迁徙情况。 【展示】动画演示旱季来临时,非洲动物大迁徙路线。 观看肯尼亚地区旱季来临时动物的迁徙情况。 【总结】草原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结合肯尼亚地区动物的迁徙情况,总结生态系统的特点。 环节三 新知探究:影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因素 【展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图片。 观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图片。 通过让学生分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异,帮助学生构建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同的观念。同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就越强。 【介绍】资料一:生物种类繁多,食物网结构较复杂,即使其中的某种生物数量减少,该生物的位置也会被其他生物取代,仍然能进行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了解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情况。 【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 观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图片。 【介绍】资料2: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食物网结构较简单。适度放牧,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了解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情况。 【提出问题】生态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相对稳定吗? 思考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和哪些因素相关。 【总结】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就越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