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感受作者对祖国富强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和责任之心。 语言运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思维能力: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审美创造: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借助资料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本课为单元任务统领下的第二个子任务:走进少年中国,感受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活动一:借助资料,理解题目,了解作者。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文章被誉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之一”。请大家齐读课题。 谁来说一说,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揭示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查阅工具书) 师补充资料介绍: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到中学后我们会学到很多题目中带有说字的文章,如《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再看题目,我们发现后面还多了两个字,说明了什么?(节选说明我们学习的只是《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的其中一部分)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启超,通过预习,谁来简单介绍一下梁启超? 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补充介绍作者梁启超的资料。 活动二:借助资料,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①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2遍课文,由于本课中的生僻字较多,所以大家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检查读词语,纠正多音字“爪、干将”等字的读音,理解词语含义,读出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想象一下黄河波涛滚滚的气势再读)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揭示学法: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③指3名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借助支架,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发现句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关联词语,说说第一自然段的意思,并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少年和中国的关系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这里的责任指的是什么?建设祖国的重任。)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借助注释和查阅的资料,用笔画出作者写到了哪些事物?文章的题目是《少年中国说》,这些事物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作者用这些事物来比喻少年中国) 说话练习:在作者的心中,少年中国就像 。这是一个 的中国。(无限光明、光芒万丈、气势磅礴、潜力无限、强大威猛、威力无比、富丽堂皇、锋芒毕露、未来可期)想象画面,读出这种感觉。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③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七种事物比喻少年中国呢?这是你们的理由,其实作者在第三小节用两个字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选用这七种事物,是哪两个字?(美、壮)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觉。再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少年中国的壮美。 3回顾历史,观看视频,了解写作背景。 ①可是在120年前梁启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中国是怎样的中国呢?谁查阅到了相关的资料。老师这里也找到了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②同学们,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许多国人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悲观、感到绝望。这时,梁启超先生心急如焚,满怀爱国的深情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为的是激励国人,告诉全世界,中国不是东亚病夫、老大帝国,而是充满无限希望的少年中国。请大家全体起立,挺起你的胸,昂起你的头,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少年中国说》,把梁启超先生对中国的美好畅想告诉全世界。 4.链接生活,书写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