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八十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如图为学者绘制的某考古遗址文化层示意图。文化层,专指由于古代人类的活动而残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同一文化层包含的遗迹和遗物,往往反映一个时期或一种文化的独特面貌。如图反映了( ) A.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B.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C.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D.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2.“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以下出自中华典籍的言论,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③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A. ④③②① B. ③④①② C. ②④③① D. ②③④① 3.下表是敦煌效谷县悬泉置(汉武帝时设立的驿站)遗址出土的一封汉代帛书信件。它是边塞基层官更“元写给在悬泉置的好友“子方”的信,其部分内容如下。此信件有助于研究汉代( ) 恰元当从屯敦煌……愿子方幸为元买沓(藉)一两绢韦(里衬是软牛皮的一种鞋),长尺二寸;笔五枚,善者(质量好的)……愿子方幸为吕子(元的朋友)刻御史七分印一,龟上,印曰:吕安之印……郭营尉(元的朋友)所寄钱二百买鞭者,愿得其善呜者,愿留意…… ①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 ②私人书信的书法和书风 ③印刷术与火药的西传情况 ④国家对丝绸之路的管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 ) A. 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 B. 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 C. 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D. 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 5.钟楼、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两大标志性建筑,元明清时期担负着由皇家向万民授时的功能。鼓楼里置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节气。民国时期,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钟鼓楼报时也随之废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钟鼓楼授时象征皇权统治 ②钟鼓楼报时废止折射政治变迁 ③钟鼓楼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④钟鼓楼报时凸显社会等级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明末,徐光启召集耶稣会士以及一些中国助手编撰《崇祯历书》,该书大量介绍欧洲新天文知识,如开普勒的《宇宙和谐论》、《哥白尼天文学纲要》等,后世评价这部历书“与当时世界天文学同步”。《崇祯历书》的编撰( ) A. 主要源于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提升 B. 是早期全球化下西学东渐的产物 C. 全盘吸收了西方科学思想和技术 D. 说明当时中国科技仍领先于世界 7.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种文明之崛起不足以度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诫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其主张( ) ①反映出李大钊的思想认识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②体现出一战促使部分国人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 ③肯定十月革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④实质上是对新文化运动早期主张的否定与背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为达到“绛帐有执经之讲……知邹鲁之遗风,识父慈子孝之常,习兄友弟恭之懿”的目的,高丽王朝“开置修书院,令诸生抄(宋朝)书史籍而藏之”,设修史机构,掌记时政,“续写亡篇,连书阙典”。上述材料表明( ) A. 高丽王朝的史学受到儒学影响 B. 中华文化圈基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