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届湖北省高三(4月)调研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2025.4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芳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避。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逃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菲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被6634纬度线色围的部分称为极地或极圈。北极和南极是地 球的极巅,它们遥相呼应,各据一方。冰天雪地是极地的特色,寒冷干燥是那里的常态。 夏季极昼,阳光普照没有夜晚,给人以寂静,也带来入睡的艰难;冬季极夜,长夜难明见不 到太阳,是另一番考验。尽管极地人迹罕至,那里的生态苏境却别有洞天:企鹓在南极雪 地疾走,白熊在北极冰水游泳,苍度在高峰之巅盘旋… 极地是地球上的一块净土,是生物的基因库和自然资源的储备地,也是气候环境演变 的航向标,航天、航空、航海和人类生存等问题无不与极地密切相关,它把人类命运紧紧联 系在一起。极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目前,人类已 经在南极发现220多种矿产,包括煤、铁、锏、铅、锌、铝、金、银、石墨、金刚石和石油等。极 地还是科学的殿堂、创新的源泉。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或可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策。温 室效应、气候旋回、臭氧洞现象等重要发现,都得益于极地研究的开展。 极地有如一个天然实验室,极地考察能力体现肴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持续深入地开 展极地科考,离不开强大科技实力的支撑。我国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校地独 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这与工程技术进步给科考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事业带来的巨大助力分不开。 目前,我国极地科考调查了南北极陆地和海洋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演变,研究了南北极 地质背景,绘制了南极内部陆地第一张地形图,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南北极拥有的能源和 资源信息。裁至2016年,我国在南极收集的陨石达12665块,拥有量居世界第三位,对研 究地球及其他天体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些来自极地科考的研究成果除了本身的 科研意义外,还为我国社会发展、雏护海洋权益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瞩目未来,相信随着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发展,通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学科建设 等途径,我们必将实现极地研究的更大发展。 (摘编自人民网《极地科考造福人类》) 材料二: 用机器狗助力南极科考、使用无人机在南极寻找陨石、利用特制的重力活塞柱状取样 器像给地球“打针”似的提取南极海底沉积物…近年来,中国南极考察队在考察的过程 中亮出的科技范儿,展示了我们在探索南极过程中非凡的实力。 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共有30个国家在南极建 立了150多个考察站开展科学考察,而中国真正拿到“入场券”,是在40年前建成长城站 之后。那时候我国的物资装备和保障能力都非常薄弱,连运送物资需要的专业破冰船都 没有,用来替代的船不能直接抵达建站地,点,队员们还必须驾驶简陋的小艇,把大船上的 物资一点点转运上岸。 正是靠一批又一批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中国南极科考一步一步 走进世界舞台中央。1985年10月,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国际南极治理舞台上 正式有了话语权。不过,在进入“南极俱乐部”初期,我们和很多大国相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