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坡的“逍遥游”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定风波》这一词牌的旋律和节奏。 通过分析词中各平仄韵表达的内容,理解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的情感。 通过探究,理解苏轼的“归去”的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词中各平仄韵表达的内容,理解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从“归去”中理解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诵读品味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从音律角度介绍词牌《定风波》的基本特征。 词是可以唱的,不同的词牌决定了词的词律———旋律和节奏。 “定风波”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唐代(兼有五代)的燕乐曲子歌辞,为当时民间所做,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情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更有外族统治下“敦煌人民之壮烈歌声”。可见此调适应之题材较广。 双调《定风波》有六十二字、六十字、六十三字等不同格式。其中,六十二字、平仄错叶的格式,被《康熙词谱》定为正体(正格)。苏轼这首《定风波》,是六十二字的平仄换韵的正体,上阕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阕二平韵,错叶四仄韵。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中仄中仄仄平平。 初次诵读,体会平声韵和仄声韵表达效果的不同。 学生自由诵读 学生发言说体会 明确:这首《定风波》句式以七言为主,插入三个两字句,以平韵始,又终于平韵,中间穿插以仄韵———平韵上扬,呈现平和之感,显得轻快、舒缓;仄韵下压,显得斩断、利落。平仄错综,旋律于流畅时忽然顿挫转折,节奏有长有短,富于变化。 选生诵读,再次体会平仄韵的区别。 二次诵读,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具体感受平仄韵所包含的情感态度。 诵读、小组讨论:举例分析平仄韵是如何表现或轻快舒缓或斩断利落的情感的? 明确:平韵———1.“徐行”,《说文》谓“徐,安行也”,本即有安步当车、从容前行的意思;与“行”结合,恰对风雨之急而强调“行”之缓。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充分显示出东坡面对疾风骤雨从容潇洒的状态。2.“任平生”,由自然界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强调了不借助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一个“任”字有力地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风雨雨的从容、洒脱和旷达。3.“却相迎”,“却”,一个转折,就击退了雨后吹风的冷意。人生的风雨何尝不像这自然界的阴晴一般变化无常?正因一切皆“无常”,所以,何不“归去”?4.“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这样的潇洒里又有了心灵的超脱。 仄韵———1.“轻胜马”,“竹杖芒鞋”是草野之民、闲雅之人的穿着打扮,不急着赶路,会享受生活,悠哉游哉;而有公务在身的为官之人,才有马可骑,却同时有路要赶,而无暇他顾。“竹杖芒鞋”在雨天里未必有骑马轻便,但其无欲无求的轻松,当然要胜过官场不知几何。2.“谁怕?”,非常口语化,也承上写出蔑视泥泞坎坷的磊落和坦荡;同时以设问引出下文,对骤雨之中吟啸徐行这种“反常之举”,给出让人豁然开朗并心生敬意的解释:“一蓑烟雨任平生”。有此等气度和心胸,随处都是“良辰美景”,更不会畏惧一时困境。3. “归去”,陶渊明有《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东坡取“归去”二字,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回归至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自然界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