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76322

青岛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第3章 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29张) (3份打包)

日期:2024-05-02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36765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有理数,青岛,教学设计,3份,29张,课件
        《3.1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三、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四、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 一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可看作由哪两个部分组成? (为法则提问与总结作准备) 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绝对值哪个大?(为异号两数相加作准备) -22与15; (2) 与 ; (3)2.7与-3.5.1. 3.小学里学过什么数的加法运算?(为两个负数相加和异号两数相加作准备) (二)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44页.45页,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具体问题: 活动内容: 1.利用数轴来表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 如果我们把向右走3米记作+3米,那么向左运动1米记作什么? 一个人向右走3米,再向右走2米,则两次运动后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米 (2)一个人向左走3米,再向左走2米,则两次运动后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米 (3)一个人向右走3米,再向左走2米,则两次运动后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米 (4)一个人向左走3米,再向右走2米,则两次运动后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米 (5)先向右运动3米,又向左运动3米,则两次运动后_____ (6)先运动0米,又向左运动3米,则两次运动后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米 2.仔细观察比较上述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运算规律? 活动目的: 利用数轴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过程,同时有利于加法运算法则的归纳。 活动的实际效果: 通过卡通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地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合作交流,归纳法则 学生小组总结归纳: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口答练习,熟练法则: (1) (-3)+ 9 (2) 10 + (-6) 进而总结出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一般步骤为: (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和的符号; (2)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总结出法则之后,可进一步提问:在算术里,两个不都是零的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加数,那么,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后和还一定大于加数吗?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在有理数运算中,算术中的某些结论不一定再成立,即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不一定大于加数,这是有理数的加法与算术运算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3.应用举例,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三)验证明确结论: 活动内容: 例1 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 180 +(-10);????? (2)(-10)+(-1);??? 活动目的:给学生提供示范,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习题,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四)运用巩固,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1.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 (1)(-0.9)+(+1.5);??? (2)(+2.7)+(-3);?? (3)(-1.1)+(-2.9); 全班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对学生板演进行讲评. 活动目的:习题的配备上,注意到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