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通县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墨子不仅认识到宇宙及其中的万物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而且他还认识到人在客观 世界中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并使之为人类自身 服务。墨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人具有认识能力,能够求取知识。他指出:“生,刑(形) 与知处也”,“知,材也”,即人的生命力在于形体与知识的统一,求取知识是人的本能。离开了知 识的单纯形体,在墨子看来,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那么,人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呢?墨子总结了三条基本途径:“知,闻、说、亲。”也就是说,知识 来源于闻知、说知和亲知。 科学同其他任何知识一样,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每一时代的人,总是要首先继承前人的科 学文化遗产,也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前进。否则,一个人的才能再强,不汲取已有的科学文化知 识,靠孤身奋斗,一切从头做起,充其量也只能像原始人那样生活。墨子非常重视知识的继承 性,一再强调要学习前人的东西。他反对当时存在的“学之无益”的论调,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学 之益也”的主张。 从亲身的经验中,墨子把闻知分为传闻和亲闻,“闻,传、亲”。但不管是传闻还是亲闻,在墨 子看来都不应当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他强调“闻, 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义,心之察也”。单纯地听闻、承受,得到的仅是别人的知识,最多只 能起到保存知识的作用。而在听闻、承受之后,以心察之,“循所闻而得其义”,才能把别人的知 识作为自己前进的基础,从而使知识得到继承和发扬。因此,墨子的闻知的要义不是消极地承 受,而是积极地进取。例如,木工出身的墨子,他从传闻和亲闻中,得到了“为圆以规”的经验知 识,并“循所闻而得其义”,抽象出了“圆,一中同长也”的认识,并以此为法划,“量度天下之圆与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25-I-638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