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是人们对知识本质、来源、性质、标准、价值等的种种假设,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从历史发展进程视角,可以把知识观分为原始知识观、古代知识观、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四种。 原始知识观,又称为神话知识观。它是原始人基于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尊崇、解释、描述而形成的知识观念。古代知识观,又称为形而上学知识观。与原始知识观的“泛灵论”不同,它致力于建立一种“本体论”。本体论知识观竭力探讨和追问万事万物的本源和存在根据,致力于弄清世界万物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等根本性问题。它是由概念和逻辑所构成的命题,是抽象的、绝对的、终极的、永恒的知识。 现代知识观,又称为科学知识观。它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知识,是既得到观察和实验证实又得到严格的逻辑证明的知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的结果。它认为,知识的陈述是借助特殊的概念、符号、范畴和命题进行的,数学和逻辑学是最基础的科学语言;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价值中立的;观察和实验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来源。 后现代知识观,又称为多元知识观。它建立在对现代知识观的质疑、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开放性、价值性、文化性、境域性、建构性。知识的目标不是真理,而是开发歧见、维护竞争和对话。它试图从根本上推翻科学知识观的信念和架构,摧毁现代社会单一的科学权威、科学崇拜和科学霸权,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知识观,为后现代社会奠定基础。 (取材于王竹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人类能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站到文明金字塔顶端,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通过不断生产、积累、迭代知识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此过程中,人类的知识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变迁。 在农业社会,人类主要通过个体感知、思考、创造等方式产生知识,这种知识生产模式可称为“模式0”。进入工业时代,人类认识到个体知识生产往往受个体经验、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于是个体趋向融合,逐渐产生依托于国家的专业社会组织。自此,知识生产成为一种专门活动,主要由某一学科领域的少数精英学者或学术共同体开展,且大多分布在大学与科研院所,倾向于开展认识论层面的原理探究,具有权威性、集中化的特征,这种知识生产模式被称为“模式I”。 20世纪中叶,大学、政府、产业组成知识生产共同体,“知识生产模式II”应运而生———这是一种相对大众化、具有普及性的知识生产方式,扩展了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参与主体和空间边界。此时,大学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机构,政府、产业也成为知识生产建构和发展的参与者,这大大提升了知识的系统化和应用性。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的普遍应用和Web2.0的广泛传播,出现了用户群体智慧汇聚生成新知识的方式,被称为“知识生产模式III”。此时,知识生产的主体进一步拓展,不仅包含大学、政府、产业,还涉及社会公众;知识生产和进化都在分布式协作网络中完成,协作关系成为知识创新的动力。知识更新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大量知识还未形成系统结构,未经过权威证实,就已借助万物泛在智联的网络进行分享与传播,以碎片化形态散落各处。 今天,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知识生产环境的迅速变化,开启了“知识生产模式IV”。知识生产原是人类所独有的智慧,生成式人工智能打破了这种局面,在突破性AI技术赋能下,算法驱动的智能主体开始嵌入知识生产框架中,人机协同进行知识生产,形成了知识生产主体与方式的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增加了知识内容的不确定性和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人工智能从大量数据中提取隐含信息,通过各种智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