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蜻蜓眼玻璃珠是出自西亚的一类饰物。山西太原的晋国赵卿墓、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夫差夫人)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及其夫人墓等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都出土了大量的蜻蜓眼玻璃珠,其中曾侯乙墓更是多达173颗。这反映出( ) A.域外文化融入贵族生活 B.宗法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C.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互鉴 D.中华文化区域特色鲜明 2.公元751年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之间爆发了恒罗斯(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战,双方动用庞大兵力苦战数月,唐军由名将高仙芝率领,尽管作战表现出色,但最终因补给线被切断而战败,这场战争给当时的中亚乃至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表现在( ) A.造成了东西两个帝国的衰落 B.给中亚地区带来了长期动乱 C.促进了东西技术和人员交流 D.中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进程 3.唐代,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从11世纪起,埃及福斯塔特地区的陶瓷工人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来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在古波斯王国,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外国的特产,如香料、象牙、琉璃等也来到了中国。这些可用于印证( ) A.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 B.欧亚大陆之间商贸交流频繁 C.中国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地位 D.唐朝政府积极调整商业政策 4.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中西交往频繁 C.中华帝国的强大 D.新航路的开辟 5.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入唐的桥头堡,兴胡麇集之所。古城遗址出土了当时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反映了唐代( ) A.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C.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 6.据考古发现,蒙元时期,在乌兰察布(内蒙古地区)明水元墓中,出土有纳失石(波斯语)辫线锦袍及绣有狮身人面像的刺绣图案;在赤峰地区发现元代伊斯兰教墓石和景教徒瓷质墓碑;在乌盟四子王旗发现元代驿站遗址和巨型敖包。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 )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经济交流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的广泛 7.明初,位于西域门户的撒里畏兀尔社会秩序混乱。1396年,陈诚受朱元璋派遣安抚各方,重新设置了安定等三卫。此后他又四次携国书和礼品出使西域及中亚各国,著有《西域行程记》等,后人称“其功不减于和”。陈诚的历史贡献主要是( ) A.稳定了撒里畏兀尔的秩序,重新设置三卫 B.首次建立中原与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C.留下记录有西域山川地理名称的珍贵文献 D.巩固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保证丝路的通畅 8.有学者指出:“罗马道路主要是出于战略目的而建造的,但它们的存在所起作用更多的却是贸易和社会的交流,这样有助于在帝国境内创立一种同质文明。”文中的“同质文明”( ) A.确保了罗马帝国的稳定统一 B.有利于欧洲认同的形成 C.创造了完善的罗马法律体系 D.避免了欧洲国家间冲突 9.帕尔米拉是由阿拉伯沙漠游牧部落建立的绿洲商贸城市。这里的罗马式的柱廊、希腊式的神庙与帕尔米拉人崇拜的本土神祇融为一体,其浮雕和壁画中的骑射手形象则是汲取帕提亚和萨珊波斯军事文化的结果。帕尔米拉的市政建设反映出( ) A.王权和神权的高度结合 B.欧亚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C.罗马在近东的政治博弈 D.文明和野蛮的混合崇拜 10.《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