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4410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4-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00次 大小:669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北宋一代,是儒家学者们的觉醒时期,当时绝大部分儒学家们,不再只是拘守着儒家旧有的思想壁垒,作为反对佛老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使儒家学派重新居于佛道两家之上”。这一“觉醒”( ) A.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充实 B.旨在否定佛老思想 C.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 D.重建了个人价值观 2.20世纪30年代以后,花木兰、苏武、薛家将、岳飞、梁红玉等历史人物成为众多画家重要的创作题材,《薛家将》《岳母刺字》《木兰从军图》等都是当时的知名画作,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的艺术创作( ) A.致力于继承传统文化 B.响应了民众的爱国心声 C.深刻地揭露社会现实 D.抵御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3.《诗经·大雅·假乐》开篇即谈道:“假(嘉)乐君子(周王),显令德(美德)。宜(适合)民(庶民)宜人(群臣),受禄于天。”其中“宜民宜人”“受禄于天”等表述在后世的官方祭典和文人祝词中被反复引用。该作品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得益于其( ) A.承载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B.蕴含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 C.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 D.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 4.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中晚期的竹简,其中《治邦之道》篇系统讨论了治国理政问题:“今夫逾人于其胜,不可不慎,非一人是为,万民是为。举而度,以可士兴;举而不度,以可士崩。故《兴》举善人,必熟闻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材料主张治国理政应该( ) A.民贵君轻 B.举贤用能 C.道法自然 D.隆礼重法 5.《诗经·国风》共有诗歌135首,其中抒怨之作多达近百首,涉及女子爱情婚姻之怨、对统治者腐朽生活之怨、遭受剥削之怨、兵役之怨、流落无依之怨五大类。此外还有不少讽刺统治者腐朽昏庸的“变风”之作。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B.贵族阶层的腐朽没落 C.小农阶层的困苦生活 D.先秦时期的人文关怀 6.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在西汉时期被引种入华。两汉之际,苜蓿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隋唐时期,苜蓿的种植范围打破南北界限。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苜蓿逐渐打破了农耕民族的“厌草”情结,逐渐融入中国人日常生活。苜蓿种植的推广反映了( ) A.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农牧业分界线的逐渐南移 D.中华文明的包容凝聚 7.《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这里的“物物工承剂”( ) A.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人身自由 B.基本承袭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 C.成为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保证 D.不利于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 8.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顶棚特有的一种装饰形式。早期多以藻纹作为装饰,“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 ) A.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 B.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穹顶式建筑风格 C.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 D.体现了中国文化包容性和时代性特点 9.先秦有思想家对“天子”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一阐释(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导致了礼崩乐坏的结果 C.与孔子的主张高度契合 D.蕴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 10.下表为唐宋时期关于“名禁”(人名禁忌的回避现象)的记述。名禁现象( ) 朝代 记述 唐代 “ 蒋严除太仆卿,以父名卿,固辞,改授太子右卫副率 ”“ 冯宿除华州刺史,以父名子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