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4415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4-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706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汉字楷书、草书与日文平假名的对照图。该图可直接印证( ) A.大化改新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B.日文平假名与汉字草书的联系 C.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 2.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事例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启蒙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 C.中西文明之间互相借鉴 D.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3.17世纪初,英国学者培根曾说:“(中国的)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过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这说明近代早期( ) A.中华文化对欧洲近代化贡献突出 B.中国印刷技术领先于西欧国家 C.战争冲突是文明传播的主要途径 D.新航路的开辟促成了西学东渐 4.公元603年,日本圣德太子摄政,评定对朝廷的忠诚程度,将德、仁、礼、信、义、智各分大小,组成十二阶官衔。冠位是根据每个人对朝廷忠诚程度授予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如果功劳倍增,还可授予更高的冠位。该措施( ) A.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B.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影响 C.限制了武士集团权力 D.旨在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5.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义之邦而著称,“礼既为一切万物之至极”,因而古代中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1954年新中国正式倡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B.中国在国际中的大国担当 C.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D.中华文化圈强大的吸引力 6.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7.下图为汉字楷书、草书与日文平假名的对照图。该图可直接印证( ) A.大化改新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B.日文平假名与汉字草书的联系 C.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 8.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赍(指钱币)”则“尽市文籍”。此现象表明隋唐文化( ) A.深受异域文化影响 B.对周边国家有巨大吸引力 C.是民族交流的产物 D.首开“中学西传”的先例 9.妈祖信俗起源于宋代福建湄洲岛地区,中国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褒封,并渐次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截至2024年5月,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妈祖文化的传播( )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保障了朝贡贸易体系稳定 D.丰富了中华文化思想内涵 10.既信教又崇拜祖先和孔圣人对于西方传教士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为此,教皇克莱门十一世两次派人向康熙传达谕旨,“训示”清朝贯彻天主教教义。这种态度激怒了康熙,他最后批示:“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这一做法( ) A.导致了中国闭关锁国 B.维护了天朝上国地位 C.反映出中西文化冲突 D.断绝了西学东渐进程 11.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中国热的出现( ) A.有利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