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4428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4-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9次 大小:1750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答案,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
  • cover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同步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冲击,结果是游牧世界范围逐渐缩 , 农耕世界随之扩 ,最终亚欧 陆上的游牧世界 缩 。这反映出( ) A.战争成为 明发展的重要动 B. 族迁徙促进了区域 化转型 C.农耕 明具有更强 扩张倾向 D. 迁徙冲击了多元 明格局 2.下面为印欧人早期(公元前3000-前1000年)迁徙路线图。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中,其中与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 ①广泛使用了马以及马拉战车 ②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③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④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人口内迁与南迁 B.政权更迭频繁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民族交流交融 4.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与如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 A.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B.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C.制定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首次统一西亚北非文明 5.大约2000年前开始的班图人迁徙可能把几种萨赫勒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高粱和粟)传遍了整个非洲东部和南部。来自非洲的龙爪粟大约1000年前传到印度,很快便成为喜马拉雅山麓和印度最南部居民的主食用粮。占城稻是最先种植于越南的一个农作物品种。中国从1012年起开始广泛种植占城稻,占城稻使中国出现粮食盈余。这说明( ) A.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社会进步 B.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发展方向 C.亚非是世界文明最早的起源地 D.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6.印欧人的迁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欧人最早主要居住在中亚地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亚地区的资源逐渐变得稀缺,同时,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使得生活条件变得更加困难,印欧人开始寻找新的定居地。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主要动因是资源的匮乏 B.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C.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D.推动欧亚区域文化发展 7.公元3至5世纪,日耳曼各部族不断南迁,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表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 D.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 8.《发现西部》一书写道:“它(指胡焕庸线)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的……”对这一表述理解错误的是( ) A.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文明进程 B.此分界线形成于隋唐时期 C.分界线两侧的民族相互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 D.分界线东部主要是农耕民族,西部主要是游牧民族 9.德国史学家法尔梅拉耶在《中世纪伯罗奔尼撒半岛史》一书中写道,希腊种族在中古时期经历了两次大冲击,一次是4—6世纪的日耳曼部族大迁徙,另一次是7世纪起斯拉夫人对希腊大陆的入侵。在此之后,希腊人种消失,主导希腊大陆的主体变成了斯拉夫人。作者意在说明( )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 B.民族迁徙导致希腊文明衰落 C.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 D.人文主义思潮呈现复兴迹象 10.有学者在研究赫梯帝国灭亡的原因时说:“一方面,赫梯王权争夺早在古王国哈吐什里一世国王统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