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下册11《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故”等实词,归纳“虽”“因”“且”“焉”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卒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家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是成语,几乎尽人皆知。除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 2.体裁 传:文体的一种,即人物传记。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时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是假借某个故事(有的是拟人的故事)来说明道理,或讽刺社会现象,它深入浅出地把某个深奥的道理或社会现象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3.写作背景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现象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4.梳理课文,将下列方框中的词语和划线的句子翻译出来。 郭橐驼,不知始( )何名。病( )偻,隆然伏行,有类( )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 ),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 )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句式: ),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 )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焉尔。凡植木之性( ),其本( )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其筑( )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 )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 )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 )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 )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