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昆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测试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隋朝与秦朝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②都兴建了伟大的工程 ③都开创了重要的制度 ④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由于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永济渠接收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这主要体现了大运河的 A.功能变化 B.军事作用 C.开凿条件 D.经济价值 3.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这两大问题分别是通过 A.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B.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C.八股取士和通判制度 D.科举制和行省制 4.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①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 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③营造东都洛阳,耗费人力 ④三征辽东,使徭役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唐朝有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考试科目有近百种,参加者有上千人,录取后经考核可授官职。这种做法旨在 A.巩固统治 B.发展州县教育 C.优待功臣 D.提升官员素质 6.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的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 7.隋唐时期,“庶族希望靠科举制而发家,士族希望靠科举制而保持地位。如果庶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继续贫困;如果士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没落。”由此可见,科举制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促进了教育发展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8.陈寅恪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种手段,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科举制 A.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提升了文官的地位 D.强化了贵族的统治 9.下图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权力秩序及其结构,该结构明显体现出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A.君相分权 B.六部平等 C.权力制约 D.皇权至上 10.“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上述政策带来哪一盛世局面 A.文景之治 B.大一统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1.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唐朝的著名将领中,有很多都是番将,如史大奈,本西突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他们皆受唐太宗重用,战功卓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少数民族能征善战 C.唐朝国力强盛 D.唐朝尚武风气盛行 12.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认为:“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诏书肯定了新撰“五代史”的成就。其中提到“不预于中兴”“莫通于创业”。这体现他在位时注重 A.虚怀纳谏 B.劝课农桑 C.知人善任 D.戒奢从简 13.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①唐太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②修建万里长城 ③唐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