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知识体系构建与核心素养提升 一、物质的分类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图示 2.胶体 (1)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 。 (2)用 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3)利用 分离胶体中的杂质分子或离子的方法,称为 。 (4)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向 中 加入5~6滴FeCl3 ,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 二、离子反应 1.电解质与离子反应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中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2.基本规律 (1)守恒律:得失电子守恒。 (2)强弱律: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 (3)价态律:元素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转化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只靠近不交叉。 (5)优先律:氧化性强或还原性强的优先发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1)研究物质的性质:如H2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2)冶炼金属 方法:电解法、热还原法、热分解法、金属置换法。 (3)制备物质:如实验室制氯气。 (4)获取能量:热量、电能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能有不同的化合价,逐步形成依据同类物质具有的相似性,根据不同价态的元素预测物质的性质,建立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上收集证据,并能依据证据认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准确地利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即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等。建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认知模型,并能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例1 (2024·辽宁朝阳一中高一联考)胶体在农业、医疗及物质的分离中有重大而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e(OH)3胶体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 B.光线透过胶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这是胶体与浊液的本质区别 C.向饱和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D.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与胶体性质无关 例2 (2023·重庆高一检测)粗盐中常含有杂质MgCl2、CaCl2和Na2SO4,为将杂质除尽,设计如下步骤: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除去Ca2+的主要反应:Ca2++C===CaCO3↓ B.加稀盐酸调节pH,可除去NaOH、Na2CO3等杂质 C.试剂①②③分别是Na2CO3、NaOH、BaCl2 D.检验S是否除尽的方法:取适量滤液,加稀盐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 例3 (2023·四川泸州高一检测)工业上常用NaClO碱性溶液吸收工业废气中的SO2,为了提高吸收效率,常用Ni2O3作为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四价镍和氧原子都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可加快对SO2的吸收,其中的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ClO碱性溶液吸收SO2的离子方程式是ClO-+SO2+2OH-===Cl-+S+H2O B.过程1的离子方程式是ClO-+Ni2O3===2NiO2+Cl- C.过程2中,氧化剂是ClO-,还原剂是NiO2 D.此催化过程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l-+O 例4 (2023·济南高一期末)某溶液的溶质离子可能含有Mg2+、Ba2+、C、Cl-、S、N中的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溶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Ⅱ.过滤,向实验Ⅰ所得滤液中加入足量H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 (2)写出Ⅰ和Ⅱ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3)为了验证溶液中是否存在Cl-、N,某同学提出下列假设:①只存在Cl-;②Cl-、N同时存在; ③_____。 已知实验提供的试剂只有稀盐酸、AgNO3溶液、稀硝酸、NaOH溶液和蒸馏水。 验证溶液中是否存在Cl-的实验方法:_____。 例5 (2023·广东江门二中高一检测)从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两个维度研究物质的性质及转化是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氯及其化合物有重要用途,以下是氯元素的“价—类”二维图的部分信息。请回答下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